深化课程改革 更新教育观念
来源:
作者:
阅读:
2402
时间:
2005-10-18 21:15:00 1次
为了加快推进素质教育,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2001年6月国务院做出了《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教育部下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8月又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数学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探求客观世界的规律,并对现代社会中大量纷繁复杂的信息做出恰当的选择与判断,同时为人们交流信息提供了一种有效、简捷的手段。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通过对《纲要》和《课程标准》的学习,使我对新世纪应该树立的教学理念更加明晰。
首先,要改革旧的传统的教学模式。真正树立起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学理念。以前的数学教学,教师只是单纯的传授知识,教师的主要职能就是充当知识的传播者,而学生的学习完全是跟在老师后面机械模仿,被动接受,使学生主动求知的精神和个人潜能的发挥受到严重的压抑。而我们今天的数学教学,教师应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数学教学的活动中,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教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其次,要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常常看到,当学生忘交数学作业时、当学生做错了一道数学题时、当学生回答错一个数学问题时……,某些教师受传统的“师道尊严”的影响,此时和学生摆出一副“权威”的架式,随意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或者侮辱学生的人格。要认识到,学生的这种精神负担远比多做两道题、多考两次试的有形“负担”更重,而且会带来不可祢补的心理伤害。所以,作为新时代的数学教师,要切实摆正自己的位置,正确处理好与学生的关系。师生之间应该是“大朋友”和“小朋友”的关系;是“问路者”与“指路者”的关系;是“教学相长”的关系;是人格平等的关系。教师若以与学生平等的身份与学生相处,就会有惊人的奇迹出现:师生立刻成为朋友,学校立刻成为乐园。当学生不觉得你是老师时,你才是最好的老师。同时,教师不仅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还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特长;赞赏每一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赞赏每一位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和所表现出来的善意;赞赏每一位学生对教科书的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
再次,要不断的改进学生对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方式。评价对教学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以往的数学教学评价过分强调甄别和选拔的功能,导致数学教学重知识、轻能力的偏向。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旨在从观念上正确认识评价的功能。所以我们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要突出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兼顾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要充分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也是评价的主人。要从机制上保证学生参与评价的权利。要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做到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家长评价相结合。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当学生自认为成绩不理想时,要允许学生再次通过考试评定成绩,以促进每个学生追求卓越,健康发展。
以上,是我对有关数学教学的一点粗略的想法。在面向21世纪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在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使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中,我将带着新的教学理念积极的投身到工作的实践中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