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校园文化之我见
来源:
作者:
阅读:
2920
时间:
2006-09-19 07:15:00 1次
摘要:在近年来的文化热中,校园文化特别引人注目,它作为校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整个教育教学管理过程的灵魂所在,它体现了一所高校的办学理念和校园精神。本文对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作了解释以及对它的特征和基本途径作了分析。
关键词:高校校园文化 特征 基本途径 建设 注意问题
高等学校校园文化是整个社会文化的一个亚文化带,随着高校教育思想观念讨论的深入开展和全面素质教育战略的切实实施,大学校园文化已由理论上的探讨逐渐向实践上建设的大面积过渡。建设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既促进我国教育改革的发展,也促使我国教育服务社会的水平走上一个新的台阶。
一、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
在关于高校校园文化的研究中,人们对它的观念的阐述众说不一,从不同角度提出了种种说法,有“亚文化说”、“综合文化说”、“文化氛围说”、“精神环境说”等等。但总的来说研究者对高校校园文化的解释和概述越来越精确,越来越接近它的本质。
1、文化的概念
人类从野蛮到文明,靠文化进步;从生物人到社会人,靠文化教化。人们全部生活的意义及存在的价值都离不开文化。任何一种文化的诞生,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即文化创造的主体,对象以及一定的文化创造进行的手段与环境。文化从狭义上说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结构。从广义上说是指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繁荣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文化发展到今天,具体表现为由浅入深、由外到内的三种形态: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或理念文化,从内容来看可分为先进文化、健康有益文化、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四个方面。
先进的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是推进社会历史前进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中国共产党80多年奋斗的历史,是用马克思主义指导革命,建设和改革,创造先进文化的历史。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先进文化是一个民族发展壮大的精神源泉,与时俱进的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要牢牢把握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人民必将在先进文化的引领下大步走向世界、走向未来。“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过去是、现在是、将来还是我们党必须遵守的重要原则。
2、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
所谓高校校园文化,指大学在特定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背景下,为实现培养目标,提高办学水平和竞争能力,在学校内部逐渐形成的被全体师生员工普遍接受并相对稳定的共同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办学理念等,包括校容校貌,教学与管理,以及由此产生的一种浓烈持久的精神氛围 。
高校的校园文化应是具有时代鲜明特征、体现时代精神的文化。高校担负着使人类文化的最新成果内化为受教育者的知识、智能、立场、观点、信息、品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任务;高校担负着传递科学精神、阐释科学事实、关注科学研究方法并引导如何去辨析事实的方法论的任务。高校的校园文化是服务于完成教育目的,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高校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社会需要的各类高层次人才。它做为规律,制约着学校所有成员活动的方式和方法,使他们的意志必须服从于这个目的。
高校校园文化由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构成。高校物质文化,是高校发展过程中积累下来的外在物化形式的总称。它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前提和条件,是精神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载体,故也称载体文化。它的特点是空间物化,是一种以显性为主的文化,从形态上大体可分为:基础设施文化;环境布局文化;制度规章文化。高校精神文化,是指大学校园里由师生长期创造的特定的一种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它是校园文化建设和灵魂工程的核心。它的主要特点体现在内在激励上,是一种以隐性为主的文化,从形态上大致也可划分为:智能型文化,主要把以增长知识、思想政治教育为主要目的的课延文化;观念型文化,包括思想观念、价值观念、伦理道德观念、审美观念等;素质型文化,指的是由历史积淀而形成的独特的校园风气和校园精神。
物质文化固然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和行为规范,从某种意义上说,物质文化又是校园文化发达程度的外在表现,但是,影响大学生人格全面的是精神文化。因此,校园文化建设,重点在于精神文化。
高校校园文化要对业已形成的文化成果不仅在理论上及时地给予总结、提高,而且要及时地推广到现实中去。要处理好物质文化建设与精神文化建设的关系,要在物质文化的建设中突出精神文化的意义。同时,要树立校园文化全员共建意识,上至学校领导、下至每个师生员工都要重视、参与校园文化的建设。校园文化在民办高校实现培养目标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决定着它不是单靠学校内部某一部门努力就能收到应有效果,它与学校各方面工作都有关系。良好的校园文化也不只是让在校大学生受益,而且能使包括教师在内的所有师生员工受益。因此,浓郁、丰厚的校园文化所渗透、弥漫的精神氛围,需要依靠学校师生员工的整体努力。
二、高校校园文化的主要特征
1、高校校园文化的人本性与功能性
高校校园文化是在大学校园这一特定环境中的文化现象,始终与该环境中的生活成员发生密切联系,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人是受教育的主体,所有的校园文化建设都围绕培养人才。相对而言,校园文化作为客体存在,它随时都发挥着显性或隐性的作用。校园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教育,所以,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把强烈的现代文化教育意识通过多形式、多渠道千方百计的沁入全体师生的心田,并逐步让它深深根植于我们的整个办学过程中。
2、高校校园文化的先进性与传播性
高校校园文化,是整个社会文化在当今发展中一支十分重要的力量。高校承担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的任务。因此,高校接受的必须是最新的、最先进的文化。高校是传播先进文化的主阵地。高校校园文化承担着继承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和传播新知识、新理论、新思想,促进社会主义文化不断发展的任务。
3、高校校园文化的开放性与包容性
高校校园文化不是一种封闭在校园内部的文化,尤其是在信息网络畅通的时代,它需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而呈现出一定程度上的相互融合、相互影响;校园文化与社会上其他亚文化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所以说,高校校园文化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孤立地生存与发展,具有开放性。
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因而在它的成长和发展中,自然不可避免地受到各种文化的影响和冲击。但对于已形成了校园精神的学校来说,由于在整个校园文化活动中起主导作用的精神文化已经确定,所以在社会文化影响下,校园文化既不会排斥对优秀社会文化的吸收,又能够较有力地抵制社会的不良影响。
4、高校校园文化的特色性与创新性
由于各校历史、任务、所处外部环境、内部管理水平、教职工素质和生源地区社会习俗风尚等等的差异,必然形成各个学校校园文化的不同特色,具有鲜明的个异性和特色性,这一点集中体现在学校的校风、学风之中。高等学校是信息荟萃的知识殿堂,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在信息交融和文化传承的过程中,不断冲击不合时宜的传统文化,不断对各种文化信息进行分析、选择、吸收,产生出新的思想观念,表现出超前的特征,创新性强,对社会文化具有先导作用。校园文化的创新主要体现在广大师生价值取向的先进性、校园规划的时代性、管理制度的优越性及教育方针的科学性。
5、高校校园文化的多元性与和谐性
社会文化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作为社会文化的亚文化——校园文化在21世纪也呈现出极大的多元性,即参加校园文化对象的多层性、校园文化的多样性和校园文化内容的丰富性。但这些多元的因素都在和谐的向前发展。因此,高校校园文化还具有一定的和谐性。
三、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途径
1、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依据
校园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校园文化建设的宗旨是:以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目标是: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文化建设阵地,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唱响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主旋律,积极引导和帮助师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浓郁的学术空气、健康的文化氛围和舒心高雅的育人环境。
2、物质文化建设
校园环境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物质体现,它包括校容校貌、教学科研设备、校园的板报、宣传栏、广播、标语、校歌、校园纪念品等。通过校园环境建设,营造出一个奋发向上的学习学术氛围,让初入校园者,第一感觉就是步入一个充满文化气息的场所。例如:校园建筑应体现出古典与现代的统一,艺术与科学的统一,人文与自然的统一。其次,要进行校园绿化建设,顺应社会绿色化的发展趋势,实现“绿色校园”。再次,学校的办公手段、实验室、活动场所(如文体设施等)建设要适应现代化的发展要求,全面实行教育现代化。
3、精神文化建设
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包含制度文化、组织文化和思想文化。制度文化是一所大学办学理念的外在形式,其主要表现在:大学的教学、科研组织形式,教学、科学研究的内容、理念,行政工作形态、各种规章制度等。组织文化是指大学的各种社团组织的建立,校园活动的开展以及组织成员的形态等。思想文化主要反映师生员工的价值观念、思想道德修养等。校园精神文化反映着全校师生员工的价值取向,追求理想和探索真理的精神,反映着、规范着全校师生员工的行为和作风,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应注意的问题
我们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坚持正确导向,提高高校校园文化的思想性。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应坚决抵制消极的、腐朽的文化侵袭,提倡高品位、高格调的文化内容和形式。校园文化如果离开了正确引导,势必造成一些青年学生思想上的混乱和行为上的错位,甚至导致理想信念的动摇。
2、增强系统性,规范高校园文化。要将高校校园文化进行整体设计和规划,以达到持续的整体功效目的性。要尽量减少盲目性,更不能放任自流。对校园文化的评价和检验,要讲求实效,防止浮在表面,一味追求形式和场面热闹的倾向。
3、构建动态的高校校园文化,体现时代精神。社会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赖以生存的大环境和源泉,它决定着校园文化的基调。当社会文化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时,校园文化也必然随之变化。因此不能脱离社会、脱离时代去孤立地、静态地构建校园文化。要形成校园文化良好的“小气候”,就必须注意观察社会的“大气候”,并及时调空,以免“温差”太大,使学生“伤风感冒”。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和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
总之,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按照江泽民同志所指出的方向:“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使高校校园文化在培养大批优秀人才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意见》中央16号文件
(2) 范玉梅主编 《现代大学生素质教育与拓展及评估标准指导手册》 中国教育出版社
(3)、江泽民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人民出版社 2002年
(4)、刘凤英 加强合并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江苏高教 2002(6):125—126
(5)、王爱平 高等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 高教文摘 2001(8-9):45-47
(6)、陈桂生著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现时代》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0年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