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20年代末,美国实验物理学家和自然哲学家布里奇曼创立了操作主义,二次大战后广泛流传到其他资本主义国家。30年代后心理学中的操作主义开始盛行,出现了新行为主义。新行为主义者在新形势下,把巴甫洛夫学说同操作主义观点相融合,一方面引入巴甫洛夫反射说的术语,另一方面却在这些术语中注入操作主义内容,构成了新行为主义理论体系。其中古斯里、斯金纳、托尔曼、赫尔等就是这一理论体系的代表人物。
新行为主义的理论体系要点:
行为主义者把心理、意识归结为行为,而行为遵循简化了的“刺激-反应”公式,按照这个公式,人们发现相同的刺激并不得到相同的反应,因而华生的行为主义观点日益引起人们的批评。新行为主义者托尔曼、赫尔等人在20年代末和30年代初,借助于受刺激的有机体的内部因素,克服了这个公式的缺点,并提出了中介变量的概念。新行为主义者反对行为的生理分析而主张行为的心理分析。指责“刺激-反应”公式不过是一种肌肉收缩的生理学,而非真正的心理学。他们认为所提出的中介变量是同可以观察到的周围事件和行为表现相关联的,而且可以根据这些事件和表现推断出来。指出中介变量是与实验变量(亦称自变量)和行为变量(亦称因变量)相关联,它中介于实验变量和行为变量之间,并可用下列公式说明行为变量与实验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
R=f(S、P、H、T、A)。
式中R代表行为变量;S代表环境刺激,P代表生理内驱力,H代表遗传,T代表过去经验或训练,A代表年龄,总称实验变量。上述公式表明,行为是环境刺激、生理内驱力、遗传、过去经验或训练以及年龄等的函数。也就是说,有机体的行为随着这些实验变量的变化而变化。这样,就可以得到实验者的反应。至于为什么有这种反应呢?新行为主义者按照另一行为公式“S—O—R”予以说明,认为这是在S(刺激)和R(反应)之间的O(有机体)内部发生了什么。他们从可以观察到的环境刺激(自变量)和行为反应(因变量)之间探索有机体的内部过程来解释为什么会有这种反应。他们认为中介变量是不能直接观察到的,但它是引起一定反应的关键,是行为的决定者。只有研究清楚这个中介变量,才能回答在一定的刺激情境下为什么能引起某种可观察到的反应来。新行为主义提出的中介变量思想是对心理学的一项贡献,在理论学习中引起很大的反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