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大学校训
阅读: 1405 时间: 2010-11-27 12:24:00 1

[雷其坤按语]莘莘学子对一流大学梦寐以求心向往之,你对你心中的圣地了解多少呢?你知道你所向往的高等学府其校训有何深刻的含义吗?

                                品味大学校训

                           北京市十一学校 雷其坤

 

一流大学是中学生向往的圣地。一些著名学府的校训含义深邃,韵味深长,体现着一所大学的办学理念、人才培养要求和学校特有精神,深深砥砺着一代代学子的人格品行。

由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和新浪校园频道联合实施的“我最欣赏的十大校训”调查显示,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的校训受到人们的广泛喜爱,处于校训排行榜前三位。

清华大学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出处〗《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坤卦)。

〖含义〗原意是: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于此,君子应刚毅坚卓,愤发图强;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

1914年冬,梁启超先生应邀来清华作题为《君子》的演讲时,以此二卦辞为中心内容激励清华学子发愤图强,并把此二卦辞作了如下的诠解:

乾象言,君子自励犹天之运行不息,不得有一暴十寒之弊,且学者立志尤须坚忍强毅,虽遇颠沛流离,不屈不挠;若或见利而进,知难而退,非大有为者之事,何足取焉。人之生世,犹舟之航于海,顺风逆风,因时而异。如必风顺而后扬帆,登岸无日矣!

坤象言,君子接物度量,宽厚犹大地之博,无所不载。君子责已甚厚,责人甚轻。孔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盖惟有容人之量,处世接物,坦然无所介蒂,然后得以膺重任;当其名高任重,气度雍容,望之俨然,即之温然,此其所以为厚也,此其所以为君子也。

梁先生这次演讲后,学校即以此八字为校训(又称“校箴”),并作图制徽,于1917年修建大礼堂时嵌于正额。

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不断获得丰富和发展,被赋予新的内容。做为一个高尚的人,在气节、操守、品德、治学等方面都应不屈不挠,战胜自我,永远向上,力争在事业与品行两个方面都达到最高境界。在做人做事方面应该顺应自然,胸怀博大,宽以待人,承担起宏伟的历史任务。“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精辟地概括了中国文化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的深刻认识与辩证的处理方法。“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以其生生不息的活力鼓舞着莘莘学子与时俱进创造辉煌。

复旦大学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出处〗《论语·子张》:“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含义〗广泛地学习且能够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出疑问,联系当前情况,“仁”就在里面了。“仁”也是中国古代人生修养所树立的目标之一。

复旦大学是由中国人自主创办的第一所高等学校,由马相伯创建于1905年,原名为复旦公学。“复旦”二字选自《尚书大传·虞夏传》中“日月光华,旦复旦兮”的名句,意在自强不息。

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导吴晓明先生认为,“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体现了“复旦精神”:第一,求知识,求学问。“博学”就是大其学,广其学,就是求知识。求知识同时也就是求学问,所以说要“切问”。知识与学问有什么分别呢?一般说来前者是既与的,被给定的;而后者是探索性的,由问题引领着前来照面的。第二,注重学问的精神性品格。学问实有两种品格,即知识性的品格和精神性的品格。时下的潮流,大抵是完全遗忘其精神性的品格。但若求知在于“切问“,则便提出了思的任务——要思,要能思,要“近思”。能思,能够切近地思(切中问题之思),乃是学问之真正的精神性品格。传统的复旦精神包含着并且提示着这样一个任务,即“守护思想”。第三,有社会关怀和天下关怀。学问的精神性品格一则出自以思,一则出自以社会关怀或天下关怀。故于博学、切问、近思而外,还要求“笃志”。志有大小:小志者,一己之志也;大志者,天下之抱负也。所谓笃志,便是广大其志、厚重其志,便是令小志入于大志。我们身处的时代,正在发生一个巨大的社会转型,其转变之大,或以百年论之,或以千年论之。如果说学术与生活并没有两个不同的基础,那么,值此变局之关头,又如何能够推诿我们这一代人或几代人的社会责任呢?“笃志”一训,在今天正像在过去一样,警省其学子对民族之兴衰、民间之疾苦、时代之烦难有所承当,有所应答。

中山大学校训——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出处〗《中庸》:“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含义〗努力做到真诚,就要选择美好的目标执著追求:广泛学习,详细询问,周密思考,明确辨别,切实实行。

原意是指人具有“诚”的本性,只要按“至诚”的本性从事修身,通过学、问、思、辨、行五个环节,便可以把自己修养成为“君子”。

1924年,孙中山先生创办这所大学,亲笔题写了“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校训。

孙中山把博学,审问,慎思,明辨和笃行五者作为有机统一体而赋予新意,他所指的“博学”是指学生要学习“古近中外的知识”,包括自然和社会科学乃至社会实践;他告诫青年,学、问、思、辨的关键在于独立思考;主张把“观察”和“判断”这两种近代科学思维方法运用于教学;把古代“笃行”发展为社会实践。他以培养具有远大志向而又有广大文化知识的人才为目标。

名列校训排行榜4~10位的依次是:

山东大学校训——气有浩然,学无止境

南开大学校训——允公允能,日新月异

北京师范大学校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中国政法大学校训——厚德、明法、格物、致公

中国海洋大学校训——海纳百川,至人至德

苏州大学校训——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

北京大学校训——勤奋、严谨、求实、创新

indinavir efectos adversos link indinavir vademecum
点赞是一种美德
1次
转发是一种境界
上一篇: 高山 大海
下一篇: 学校管理新理念
网友评论
置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