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育的课堂教学策略
作者: 杨秀梅
阅读: 2383 时间: 2005-07-22 12:53:00 1

      创办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思想,只有充分暴露在学校教育活动中,才能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发挥出教学效益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体活动,因此这项活动必须自觉地接受创新教育思想的熏陶,以至于把创新教育思想衍化为自觉的教学行为,从而保证课堂教学的高效益。
那么,创新教育的课堂教学需要把握哪些策略呢?
     一、求异,即坚持答案结论的多维性。学科教学中,寻求“标准答案”、“正确结果”似乎是一种定势了的思想模式和僵化的操作程序,语文课上,我们常看到,为了板书某个词,抑或为了得到某个问题的答案,教师会不惜宝贵的课堂时间,穷尽“追问”之能事,直至“正确结论”的得出,这样的教学活动,有何创新之意?完全是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扼杀。
“模糊性”是语言的基本特征。比如语言中的“美”这个词,如何用精确的语言来界定?而美的认识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甲认为美,乙不一定为认为美,丙甚至可能认为是丑,这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哲学的关系”,课堂活动应该顺应这种关系。
那么,学科教学中的“求异”应该怎么求?我想是不限制、不规定、不统一答案和结论。这“三不”要求体现在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上。在学生学习了每个“知识点”之后,都要问一问“还有什么不同的意见吗”。并鼓励学生大胆地想,大胆地说,使学生真正进入到“创造”的世界。
     二、求变,即讲究方法途径的多样性。求异讲的是答案结论不要唯一,求变则是讲得出答案结论的方法途径不要同一。“条条道路通罗马”、“殊途同归”等都告诉我们解决问题的办法、途径是很多的。求变的思想在课堂教学上的体现,就是要鼓励学生善于“另辟蹊径”。
比如说语文教学中的识字,对于字形的识记,不能只会用偏旁部首分析、部件条块组合新字旧字对比等方法(当然,这些也是方法),而要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多作思考,想想看是不是还有其他的方法(经如说,奇特联想呀,编谜呀,描述呀,等等)同一种方法也可以作不同角度的思考。如有位教师教学生记“省”字,多数学生的识记都是“上面一个‘少’”,下面一个‘目’。合起来就是省。在教师的启发鼓励下,有位学生说:“上街买东西,省用眼睛看来看去,就可以省钱。同样是识记省字,而且都是采用部件组合分析的方法,但前者是纯粹的字形分析,毫无创造性思维;后者却是融合了想象、描述和意境的诠释,因而具有明显的创新性。
作文教学中的表达,更是“求变“的用武之地。同样一个意思,有不同的表达手法去说说看、写写看;用同样的方法去说说、写写不同的事物,这样的开头、结尾写了,换个开头、结尾试试看……
     三、求活,即注意信息交流的多向性。课堂教学实质上是信息的交流。信息交流有三部分组成:信息的发出、信息的接收和接收信息的渠道。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活动中,信息的发出者是教师,对于信息的接收者这是传统的教学有悖于创新教育思想的最为明显的地方,即信息交流的单向性。开展创新教育,变信息交流的单向性为多向性应是课堂活动十分值得注意的方面。
首先,从信息的发出者、接收者和接收信息的渠道三部分来说,都应该是“双向”的,即发出者要承担接收的任务,接收者也应该有发出的权利。也就是说,教师和学生都应该是信息的发出者和接收者。接收信息的渠道呢,地学生来说是教师,对教师来说是学生。这样的“双向”交流,课堂活动才能够真正实现平等、民主、和谐,学生创造的潜能才得以开发,创造出的激情才得以释放。其次,从学生接收信息的渠道角度说,应该“多向”。既要从教师方面获取信息,也要从同学方面获取信息,还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直接从客体材料中获取信息。来自于同学方面的信息渠道,也是很有必要认真“开通”的,因为同学跟同学之间彼此没有顾忌和约束,最易
当学生在知识的学习中能获得愉快的时候,课程也就适应了学生的发展。
范老师的这节说话课就是从小处着眼,针对目前社会上的独生子女以“小皇帝”、“小公主”自居,只知被动地接受爱的现象,抓住“母亲节”这一契机,罗列妈妈的平日对孩子的关爱,从而激起学生热爱妈妈,尊敬妈妈的思想情感将语文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符合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的原则,既训练了学生说活写话能力,又使学生从小懂得了学会关心的道理。
这足以证明,当学习中知识技能和情感 态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产生高效而快乐的学习。
作为一名小学工作者,我们应该清楚,七八岁的孩子已具备了一定的口头表达能力基础,对一年级的学生提前进行写话训练,是时代的呼唤,社会的需要,符合学业的认真规律。
英车教育家斯宾塞要求教师:“应引导儿童自己地昨地探讨,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讲应尽量少些,而此导他们去发现的应尽量多些。

点赞是一种美德
1次
转发是一种境界
网友评论
置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