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作为刚入职的一名新兵,有幸在永川中学听了很多老师的优质课,每堂课都是一件有灵魂的作品,它融入了设计者的思想,展现着一个团队的智慧和力量。
在授课老师的指引下,学生思维的活跃中,我看到了逻辑清晰的框架,板块之间的联系是紧密的,同样的的课题探究可以先得出浮力与排开液体的重力关系,在猜测浮力的影响因素,亦可以反向而为之。清晰的逻辑框架犹如有力量的身体躯干,大同小异,仿佛一个躺下的巨人慢慢的站起来了。
但重要的在于每一个重难点的突破和亮点的突出却有各不相同,有形不似而神似,亦有神不似形差千里,在认识浮力这一节很多老师都将课堂的高潮设置在利用新知解决实际问题;都从知识和方法两方面进行课堂小结;更是给学生留下了拓展性家庭作业思考浮力与哪些因素有关,给下一节内容巧妙的买下了伏笔。不同的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境创设有的是现场展示取兵乓球,有的是图片观看桥墩;课堂小结老师和学生的总结比例不尽相同。正是许多细节的处理让一节课真正的活起来,有血有肉,真正的有生命。
我曾以为自己查了很多的资料,这些课题已经旧了,没有什么意义,直到我看到汪老师在用称重法测浮力时,“让石头开口说话”的游戏类比,让本平淡的知识一下子就变的有趣又让学生印象深刻,细节的处理真的是层出不穷的,我只是被现有的教学设计给固化了,身体躯干大同小异,但是血肉却可以完全不同。
更惊羡于赛课老师的台前与幕后,他们的实验在台上可能只是几分钟的时间,但在台下却是数十次数百次的反复练习观察,更有贯穿从开始设计到最后上课的修改。在刘老师注入冷水后,原来浮的气球沉下去了, 原来沉的乒乓球浮上来了,就这么一瞬间的惊艳,在老师后来的解说中,相信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够真的明白“热胀冷缩”的应用之巧妙,巧妙的需要量化计算何时何处何速度加水,将冰水和温水按什么比例加,气球里面装了小钢珠,乒乓球里装了浓盐水,为了让乒乓球浮起来还在外面粘了泡沫胶来增大排开液体的体积,而在旁观者眼里看到的只是加了冰水,水里只是蓝色和红色的两个小球。而“热胀冷缩”的灵感这一启发却有来自于对多次设计的不断被否定,最终成型归于物理组的智慧锦囊和设计者的决断。
作为一名新老师能够真正观摩这样高级别的一场比赛,很多次醍醐灌顶的震撼,在这些赛课老师的台前与幕后让我明白,道阻且长,行则将至。好课需磨,好课耐磨,在物理核心素养引领的教学目标下,我们应该学习用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用今天的目光去审视昨天的方法,结合学生的特点去上好每一堂课,路虽弥,不行不至,事虽小,不做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