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化——中学后勤工作改革的新曙光
阅读: 2473 时间: 2005-02-06 00:32:00 1

后勤社会化强调学校的后勤服务应由学校与社会共同承担,学校与社会互相服务,互补短缺以及生产过程的专业分工与协作,承认学校后勤服务的劳动成果具有一定的商品属性,后勤服务部门应向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的方向发展,从而逐步减少国家对学校的福利性投资。

后勤社会化,是将后勤服务纳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之中,依托社会力量和调动社会资源,为学校提供后勤服务,同时将现有的学校后勤转化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产业化的,具有法人资格的经济实体,并使之逐步融入社会第三产业的服务体系中从而形成多元化、全方位支持,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的后勤保障系统和服务体系

(一)改革开放对后勤工作的新要求

根据学校管理有效性原则,在学校管理中,要合理有效地利用人力、物力、财力、时间与信息,充分发挥这些因素的作用,讲求管理效率以取得学校管理工作的最优经济效益和最佳社会效益,这是学校管理工作的基本任务和归宿。目前,我们国家工作中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这就要求用最少量的钱,办最大量的事,提高效率,做到低消耗,高质量,高速度。要达到这样的目的,这就需要核算成本,优化资源配置。而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中学后勤,讲服务实质上就是单纯的无偿服务、福利服务。后勤只要能解决学校教学过程的一般保障及师生员工的衣食住行等生活问题就可以了,很少考虑经济效益,更认识不到后勤服务的经济价值。因为计划经济是服从于政治及计划的需要,不以成本为第一要素。它的结果是不惜一切代价完成政治任务。因而在实施服务的过程中往往是服务不计成本,不求核算,不讲效率,以致造成任务增加不多,摊子越铺越大,人员越进越杂,效率越来越低的恶性循环,而且还形成了“学校给多少钱,后勤办多少事”,一味依赖学校拨款,靠吃“大锅饭”过日子。这不仅与教育教学争编制,争经费,争资源,加重了学校的负担,而且还助长了后勤“等、靠、要”的懒惰思想。学校就像无所不有的社会,后勤人员约占教职工人数的三分之一。学校在教育经费不充足的情况下还要负担后勤人员的工资、劳保、福利等,实在是不堪重负,同时限于目前的用人制度和管理机制,学校后勤人员工作效率低,与社会上同类人员相比缺乏竞争力。

随着市场经济的确立和学校后勤改革的深入,后勤服务在计划经济体制的模式下的无偿型、福利型服务显然再也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形势的需要,后勤改革工作和学校发展迫切要求后勤服务在保证社会效益的前提下,提高经济效益,减轻学校负担,实现由无偿服务向有偿服务的转化并充分体现和发挥后勤服务本身的价值,这实质上是市场经济赋予后勤服务的新的内涵,也是学校后勤服务社会化的必由之路。实际上你不实行社会化,社会也来化你。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效益是生命线。而后勤社会化正是遵循效益原则而产生的新生事物,它有利于降低成本,提高服务质量。引入竞争也是市场经济的一条重要法则。过去学校办大后勤,一包到底,是一种垄断行为,不利于竞争。而后勤社会化引进后勤竞争到学校,通过竞争,优胜劣汰;通过竞争,学校受益,学生受益,社会受益。

根据教育部发展规划司统计信息处的最新统计,“九五”期间我国的教育事业迅速发展,教育规模持续扩展,目前,已初步确立了世界教育大国的地位。(见表1

1          每十万人口各级学校平均在校生数(人)

年份

高等学校[3]

高中阶段[4]

初中阶段[5]

小学

幼儿园

1990

326

1337

3426

10707

1725

1991

304

1355

3465

10502

1907

1992

313

1365

3518

10413

2072

1993

376

1448

3599

10656

2190

1994

433

1293

3681

10819

2219

1995

457

1610

3945

11010

2262

1996

470

1780

4180

11273

2208

1997

482

1905

4289

11435

2058

1998

504

1978

4408

11287

1944

1999

594

2032

4656

10855

1864

2000

723

2018

4969

10335

1782

从表1中,不难看出:全国在校初高中学生人数于2000年已达高峰,中等教育发展突飞猛进,社会对教育的需求日益提高。而目前,我们国家综合国力不强,政府不可能投入足够的相应资金来满足人们日益高涨的教育需求,此时此刻,后勤社会化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国家先后制订了实行社会化办学的具体措施,鼓励社会力量和私人投资办学,这就具备了社会办学和学校后勤社会化的政策依据。实行中学后勤社会化,首先弥补了政府和学校的财力不足,减轻了政府和学校的经济压力,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第二,作为学校不但减少投资而且可以增加一部分外来资金的投入,不但减少了人员开支而且还增加了学校预算外收入。这样又可以将回笼来的收入用于教育教学和改善办学条件,促进学校工作的良性循环。

(二)社会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从社会再生产的理论看,教育无非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一种分工。教育的职能是生产“精神产品”。如果让学校介入偏离教育活动的“后勤”,在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健全时作为一种权宜之计也许未尝不可,但在社会化大生产高度发展、社会分工日益成熟的今天,学校依然固守“后勤阵地”,并试图发展、壮大它,这必将导致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对于学校领导来说,这无疑是“作茧自缚”。

后勤社会化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及实行社会化保障体系的必然趋势和要求。因此,我们必须从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教育事业持续、健康、更快发展的高度来理解中学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加快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逐步把后勤从学校剥离出来,实现后勤服务社会化[6]。”

(三)高校后勤改革的有益启迪

高校在经过二十多年来后勤服务社会化方面的探索,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上海市高校后勤“联合舰队”起航,以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对外贸易学院、上海师范大学、上海理工大学和上海戏剧学院8所高校为先行试点,1999年完成转制。在抓紧落实改革方案和做好准备工作的基础上,有条件的其它院校也在1999年完成转制,其余院校分批展开,2000年底前已全部完成转制。北京市高校后勤大改革,建造学生公寓,饮食推向市场,管理实现社会化,改革结果是三满意,一是学校满意,不增加学校负担;二是师生满意,提供及时优质公道的服务;三是后勤职工满意,经济状况逐步改善。浙江大学、四川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在后勤服务社会化方面都已取得显著成效。

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取得的成果有力地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基本满足了我国目前人们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它给中学后勤社会化提供了有益借鉴。根据高校后勤社会化的经验和教训,结合中学的实际,探索走中学后勤社会化的道路已经提上议事日程。尤其是对于一些重点中学来说,学生数额足,家长期望值高,望子成龙、盼女成凤心切,他们只要孩子生活安定,学习进步,不惜任何代价,为子女提供尽可能优越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何况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都已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因此,在中学实行后勤社会化是切实可行的,现实的客观形势告诉我们:中学后勤社会化也是势在必行的。

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在《教育部2001年工作要点》中指出:“全面推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进程,为积极发展高等教育提供有力保障。坚持政府对改革的统筹主导作用,及时研究和完善政策机制,按照社会化改革的目标要求,加快推进建立新型的高校后勤保障体系和运行机制的工作,不断提高服务水平。以学生公寓建设为突破口,广泛吸纳社会各方面资源和资金参与高校后勤服务设施的建设。国务院决定用三年左右时间基本完成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经过一年的探索,已经形成了政府主导统筹,高校及社会各方面积极参与的良好局面。2000年全国高校新建学生公寓800多万平方米,预计完成投资80亿元左右,有力保证了扩大高等教育招生规模任务的完成[7]”。这些成绩的取得充分说明后勤社会化给教育带来勃勃生机,走后勤社会化之路已被事实所证明是发展教育的光明大道。

(四)中学后勤社会化的重要意义

从学校这个角度来看,中学后勤社会化是新世纪向中学管理人员提出的崭新课题,也是人们即将研究的热点问题。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逐步改善,社会对教育的需求越来越高,高中入学人口达到高峰,独生子女时代的到来,办学规模的逐步扩大,学校的后勤实在不能满足目前形势的需要,正如诸子平在《教育社会学》中所述:人口多,增长快,造成就学的困难,影响教育费用的提高,农村人口比例大给教育事业的有效发展带来困难[8]。不对中学后勤进行社会化改革,中学教育就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需要。目前我国大多数中小学仍在农村,国家对农村中小学实行国家、集体、社会联合办教育的方针政策。社会力量办学弥补了当前国家对教育投入不足,缓解了县、乡财政紧张的局面,是增强教育投入,加快学校建设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根据我国农村部分地区的经济现状,政府部门在保证教师工资按时发放的前提下,已没有能力拿出足够的资金投入学校基础和后勤设施建设。“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这是多年来我国学校结构的真实写照。当校长的对教职工及学生的“吃、喝、拉、撒、睡”样样都管,学校成了名副其实的“小社会”,校长成了完完全全的“代家长”。这种“小而全”的管理体制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中学后勤服务社会化势在必行。为适应新形势下办学的需要,适应广大群众和师生对后勤服务的新要求,由社会力量投资学校后勤设施建设是解决县、乡财政资金不足,改善学校办学条件的有效途径。学校后勤工作逐步走上社会化是明智之举,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由之路。

从社会这个角度看,随着第三产业的蓬勃兴起,中学后勤社会化的观念已广泛被人们接受。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的经济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已经有了很大程度上的提高。独生子女时代的到来,“望子成龙、盼女为凤”心切的广大人民群众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应地对中学后勤服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尤其是家长呼吁中学后勤社会化,蒸蒸日上的第三产业也有随时打入中学市场的态势,正如前面所述,你不实行社会化,在市场经济十分活跃的今天,社会也会逐步地来化你。

目前,后勤是制约中学教育发展的“瓶颈”。实行后勤社会化,不仅使学校的后勤成本降低,而且通过以人事制度为核心的改革使学校轻装上阵。有利于学校集中精力抓好主要工作,有利于财物最有效的使用。同时有利于后勤工作的科学化和规模化经营,减少浪费、浪工现象,提高服务效益和质量。后勤服务社会化能为教学创造更好的物质条件,把领导者从繁琐事务中解脱出来,实现角色行为;社会化服务必然带来服务竞争,从而增强竞争意识,刺激服务水平的提高。

   从素质教育这个角度来看,中学后勤社会化还是对学校素质教育有益的补充。中学后勤社会化是我们开展全面素质教育的需要。在计划经济模式下的中学,学校是个“小而全”的小社会,管理是封闭式的,因为有包揽制的后勤服务,师生员工不需出校门便可正常学习、生活。这样封闭式的与世隔绝的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是“温室里的花朵”、书生气十足的“书呆子”。事实上,学校不应该让我们的学生生活在社会的真空状态,在中学阶段就让学生接触后勤服务社会化,接触激烈竞争的生活环境,使我们的学生及早强化竞争意识,耳闻目睹竞争的现实,培养他们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生活能力以便将来更好地适应日益竞争的社会生活。


[1] 张鹰 :《从上海的大胆尝试看高校后勤社会化》,《中国高等教育》, 1999年第4期第14页。

[2]教育部发展规划司统计信息处:《2000年全国教育事业统计主要指标及简析》,《教育发展研究》,2001年第3期第6页。

6高等学校包括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

[4]高中阶段(全口径)包括:普通高中、普通中专、技工学校、成人中专和成人高中。

[5]初中阶段包括:普通初中和职业初中。

[6] 陈至立:《知识经济创新体系与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人民教育》,1999年第7期第13页。

[7] 陈至立:《在2001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教育》,2001年第3期第5页。

[8] 鲁洁 吴康宁:《教育社会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259264页。

点赞是一种美德
1次
转发是一种境界
网友评论
置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