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后勤改革路在何方
阅读:
2819
时间:
2005-02-06 00:30:00 1次
新年伊始,国务院继去年11月在上海召开了全国高校后勤改革工作会议后,又转发了教育部等6部委《关于进一步加快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意见》。《意见》明确提出,从2000年起,用3年左右时间,在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基本实现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这预示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春天真正到来了!那么什么是高校后勤社会化?如何理解高校后勤社会化的实质?现阶段中学后勤要不要社会化?它对我们中学,特别是重点高中的后勤改革有何借鉴意义?这些都成为我们中学后勤工作者认真思考并探索的课题。笔者就这些问题作了一些思考,愿就教于同仁。
思考之一:高校后勤社会化的实质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适应,是专业化生产的历史发展必然。
高校后勤社会化是指将高校后勤服务纳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适合我国高校办学特点及需要的“政府主导,社会承担,高校选择”的市场化后勤服务体系①。其中政府主导是前提,社会承担是目标,高校选择是关键。
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提出有着其背景:过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社会第三产业发展缓慢,不能形成完整的社会服务体系,高校不得不自办后勤,背起自我服务的包袱,形成学校办社会的局面。随着学校的发展,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包袱越背越重,已成为高校发展的沉重负担:一是后勤与教学、科研争编制和经费,成为学校进一步发展的一种制约;二是分散领导的办学精力,使学校负责人把大量时间用于应付后勤日常事务,难以集中精力思考学校发展大计。80年代初期,有些学校开始探索后勤改革,90年代初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教育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教育为了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生存环境,必须告别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封闭式办学模式,探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办学发展之路。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实质是高校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种适应,也是专业化分工生产的一种历史发展必然。
市场经济学告诉我们“国家与个人往往最终都会在他们具有相对优势的物品上进行专业化生产,而少生产或者不生产他们具有相对劣势的产品。”“相对优势导致专业化的出现,专业化增强了他们进行专业生产的能力,结果又加强了原有的相对优势。”专业化生产能提高生产效率,因为“第一,专业化节约了工人从某一生产任务转到另一个生产任务的时间;第二,重复同一工作使工作技术得以提高;第三,专业化为发明创造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当一个人把某一特定工作干得极为熟练之后,就有可能想出改善工作的办法)”②同样道理,学校在培养人才,开发科研成果上具有比较优势(相对优势)它应该发挥这一优势,为社会创造更多财富。而后勤服务的许多内容如:教职工生活保障、交通、医疗、通讯等与社会服务内容基本类似,完全可以交给社会来承担。学校与由社会承担的后勤服务之间形成一种新型交换关系:学校通过培养人才,开发科研成果等知识型服务创造社会财富,推动社会发展获取相应回报,社会则通过为学校提供的优质后勤保障服务获取利益,两者之间进行交换(一般以货币形式表现),达到双赢的目的。如果我们再来回味一下教育部张保庆副部长在新疆高校后勤改革座谈会上曾说过的:“高校后勤改革不仅牵涉到办学效益和办学活力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它是高校办学模式、办学思想的一次重大转变与改革。”也许对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就有了更新更深的认识!
思考之二:正确认识高校与中学后勤的差异,暂缓提出“中学后勤社会化”
虽然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要求,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虽然《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也曾指出学校后勤工作改革的方向是逐步实行社会化,虽然目前高校社会化改革已步入快车道,但中学后勤要不要社会化,却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因为,高校与中学虽同属教育部门,在后勤管理机构、模式及组成上有诸多相似之处,但也存在着较多差异:
1.政策扶持不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学校与后勤服务要形成一种新型交换关系,或者说学校与后勤服务各自进行专业化生产的时机在高校已经成熟,但在中小学看来还要一段时间,因为要形成这种关系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学校要有能力“购买”后勤服务,二是社会上第三产业的发展足以提供学校所需的相关优质服务。随着市场的发展,第二个条件在我国经济发展较快的沿海及东部地区可以比较快的解决。矛盾主要集中在学校的“购买力”上,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现在之所以能很快铺开,很重要的就是获取了政府在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国家从增强创新能力的大局出发,加大了对高校的资金投入。有统计数字表明,1998年全国财政教育拨款1566亿元,其中高等教育占22.7%,普高仅占7.3%。③(预计普高教育财政投资占财政教育总投资的份额还要下降。)按98年全国高考入学率30%计算,高校生人均财政拨款要比高中生人均高近10倍,而且高校通过收取学生培养成本、进行科研开发,转化成果等获得的资金要远远高于其后勤服务支出的费用,也就是说它花费在后勤服务上的精力,如果用于教学科研它可获得更高的回报(经济学上讲就是高等学校自身搞后勤服务机会成本太高),而中小学则不同,且不说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即便是省级重点高中,其办学经费也不很充裕。考虑到现实社会的承受能力,我们也不能收取过高过多的费用。在学校“吃饭”都有压力,许多学校把学生食堂等作为重要创收单位的情况下,去谈“社会化”是不现实的。而且目前我国人事制度改革尚未全面铺开,学校多一个人拿财政拨款搞后勤服务,从学校角度讲总要比单纯去社会上“买”后勤服务成本要低,从经济上讲更“合理”。
2.办学规模不同、与社会接触程度不同。高等学校在教职工、学生人数和占地面积上是中学远远不能相比的。正因为如此,在其初建时期均在远离城市中心区的地方封闭建校,同时也造成了高校后勤与教学科研争资源的矛盾更为突出,正因为如此,其社会化改革也更易形成共识,在其社会化改革过程中也更易于进行规模化经营。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目的是什么,就是要降低办学成本,提高办学效益。如果仅仅一所中小学进行独立地后勤社会化改革,是很难成功的。因为中学由于学校就近入学等原因,基本上就镶嵌在城市的社区间,在其发展过程中,本身就要比高校更多地融入了“社会化”因素。如我校在发展过程中就及时引进201电话,全部解决了通讯问题;医疗、住房等服务我们也都参与了社会的同步改革。而且,由于中小学校没有规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成本过高,不符合市场经济发展原则。
3.学生情况不同。高校学生已属于成年人,他们已基本树立了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具有了一定的辨别是非的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并且在心理上和法律上具有了相当的行为能力。而中学生在心理上尚未成熟,属于未成年人,他们还需要学校的教育、监督及引导。最近有人提出能不能也象高校改革那样把学生生活后勤改革作为重点,学生宿舍(公寓)搬出校园,建立学生城。我以为时机尚未成熟,因为处于中心城区的学校周围寸土寸金,用于建立商业网点、开发房地产等其收益要远远高于建学校公寓楼;如建得太远,则带来学生生活及管理的不便,容易出现社会问题。而县级重点中学虽然没有这样的问题,但其学生受消费能力的限制,也存在诸多困难。
正是因为高校与中学实际情况的差异,我认为现阶段暂不宜提“中学后勤社会化”。
思考之三:引进社会化改革观念,积极推进中学后勤改革。
暂缓提出中学后勤社会化,并不意味着中学后勤改革只是简单地坐等,相反,我们应该更加积极探索如何使中学后勤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学校的历史与现状不同,加上地区经济、文化、教育诸方面发展情况的种种差异,学校后勤社会化目标虽一致,但在体制、管理模式、运行机制诸多方面又不完全一致,因此,各地各校都应掌握和遵循一些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发挥自己的优势,体现自己的特色。那么哪些是中学后勤改革所遵循的基本原则呢?我认为就是要面向市场、提高效益、引入竞争。
1.面向市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的,市场信号就是市场经济运行的指示灯,我们必须时刻分析市场,看市场对学校有什么需要,学校后勤有什么能满足市场需要。如有的学校后勤部门利用双休日、节假日对社会有偿开放体育场馆,这就是一种很好地利用闲置资源,开发市场的办法。思路再打开点:我们学校能否将图书馆、电教馆、实验馆等相对过剩资源都向社会有偿开放。我们有些间隔距离很近的学校能否相互开放,各自集中力量发展自己的强项,相互补充,如有的可以高标准建设劳技教室,有的可以高标准建设多媒体教室等等,然后通过各自收取使用金等形式,提高设备使用率,降低成本。我们的政府在学校投入时,能否以重点校为中心,重点投入,辐射周边学校,进行资源共享,这样重点校减少了大量的先期投入,周边学校则减少了管理及维护费用,而对于这一区域的学生来说则获得了较高的教学服务,政府也就从中获得了回报。一句话,引进市场法则也就是改变传统计划经济那种追求大而全,小而全的局面,用市场来配置资源。
谈到这里,我们应该反思一下我们的校办产业政策:过去校办产业是计划经济下政府对学校加大投入的政策产物,由于免税政策的实施曾红火过,但我们从市场经济的角度冷静思考一下,这种鼓励政策是否合理呢,教育工作者的相对优势在于教学科研,在经营和管理企业上并无优势。我们知道社会资源的总量是有限的,我们在其配置过程中应该最大限度发挥其效能,校办产业看似给我们学校带来了灵活的资金(总体来说相当有限),但从社会总体上看,却是对资源的浪费。从某种意义上讲它与小煤窑、小金矿类有相似之处。
在目前中小学普遍缺乏政府投入的情况下,发展校办产业是无奈之举,但我们可以从上海南市区从1994年下半年开始进行的校办企业体制改革中获得启示,就是将学校的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④。在各校办企业清产核资的基础上,将它们组建成两个联营集团公司,走规模经营,招聘能人治企的道路。
2.提高效益。价值与效益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出发点与归宿点。利益的冲动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动力,而利益的实现,则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归宿。我们在中学后勤改革中要注意把握利益的冲动,利用一切诱因搞好后勤管理和服务。如有些学校尝试将水电承包给职工进行管理,以上年度水电费用作为基数进行合理调整后,在保证学校正常使用的情况下,管理人员根据发生的费用领取工资和奖金⑤。由于将管理的职责与效果挂钩,这样,既有效的管理了学校的水电使用,又极大地调动起管理人员的积极性。
当然,我们还应该注意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范围仅限于经济领域,并非所有东西都商品化与市场化。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育人。在探索中学后勤社会化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摆正教育属性与经济属性的关系,在遵循和掌握经济规律的同时,一定不要忘记教育规律,在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必须更重视社会效益。在处于经济转型期的现阶段,中学后勤管理工作不但不能削弱和淡化,反而应该强化,努力提高其科学管理水平。在人员素质上优化,在管理方法上科学化,在管理资源上社会化,在管理手段上实现现代化,最终形成“小管理—大服务”的模式。
3.引入竞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种开放式的经济,这决定了我们不可能关起门搞“社会化”。当前在有些地区,有些学校的后勤改革中认为“肥水不流外人田”,运用行政手段,对后勤一些服务如学生物品采购,餐饮等,排斥社会服务,进行垄断经营。这正如过去我们常有的一种习惯信念:只要企业是政府办的,多赚一些钱也无妨,因为这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但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在其《生活中的经济学》中指出:“严格的经济分析证明,即使赚的钱用之于民,垄断仍会降低社会经济效益。”因此我们在中学后勤改革中要注意引进竞争机制,增加学校的选择范围和层次,积极促使后勤有关服务部门参与竞争,从而达到提高服务质量,降低服务开支的目的。例如上海在组建后勤集团时就分别成立了上海高校发展中心和上海高校服务中心,从制度上就进行了设计,促使他们参与竞争,“竞争激活力,竞争出效率”。
我们还应该注意到,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基石。在利益调整过程中,竞争机制所形成的优胜劣汰,必然会造成部分职工被淘汰出劳动岗位,从而会使其本人和家庭因减少收入而造成生活困难,为了减少冲突,我们要切实把握好改革与稳定的关系,积极稳妥地推进社会化改革。
总之,高校后勤社会化给我们中学后勤改革带来了很多有益的启示,关键在于我们中学后勤工作者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认识差异,积极思考,争取政策,因校制宜,早日探索出一条符合本地区、本学校实际的后勤改革之路。
参考文献:
1.王富等主编:《中国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研究》天津大学出版社 1996年11月第1版
2.斯蒂格利茨著:《经济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7年6月第1版
3.蒋鸣和:《21世纪初叶我国普通高中教育发展思路探讨》,《教育发展研究》 2000年第 1期
4.谢军:《校企分开——上海市南市区为校长卸下创收包袱》,《光明日报》1996年4月4 日
5.叶之红:《发展教育产业的概念内涵及其政策取向》一文,《教育发展研究》 2000年第2期
6.《中国教育报》1999年相关报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