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是一个集团为了实现共同的目的,要求其成员必须共同遵守的规则,也是这个集团按一定程序办事的章程。新时期学校后勤制度的研究,必须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理论为指导,结合各个地区各个学校的具体情况,体现与时俱进,体现以人为本,体现依法治校。
一、体现与时俱进
新时期学校后勤制度研究必须适应新时期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新形势,适应新时期教育变革对学校后勤工作的新要求,适应教学手段更新和教育现代化的进展对学校后勤工作的新要求。
1.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必须改革,国务院于2001年发布了《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教育部及时印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f试行》》,并提出了“先立后破,先实验后推广”的.工作方针,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应建立课程改革实验区。新课程体系的逐步实施,必然对相关学校的各方面工作提出更高要求,也会使后勤工作面临新的情况。以我校为例,早在1998年,我校就开始r与新课程体系精神相一致的“三制”选课制、走班制、学分制)的教学改革。改革后的课程模式主要表现为:绝大部分必修课程实行“分层次”教学,A、B、C三个层次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和能力自行选择,同时大量开设选修课程。新的教学特点对传统班级授课制产生一定冲击,出现了“行政班”和“教学班”相分离的局面。由于学生学籍教务管理所属的同一“行政班”中不同学生选择的学科层次和选修科目的不同,这就出现了学生每节课上课的教室可能都不相同的状况,学习处于“流动”状态。一节课下课,不少学生要背起书包,走向下一节课的另一教室。一个同学只属于一个行政班,但他可以有许多个实际上课的教室,即教学班。这就使得学校各项常规管理,包括后勤管理显得复杂和困难,一些原先制订的后勤管理制度也难以落实,以至于一度出现课问黑板没人擦,教室卫生没人做,教室财产损坏没人报修等问题。为此,我们及时与教务处、德育处研究讨论,探讨出以行政班为主,行政班和教学班相结合的新的后勤管理模式,并对一些后勤管理制度,如《教室卫生管理条例》、《教室财产管理条例》、《后勤维修管理规定》等进行了修订,及时解决了问题,恢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保证了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
2.适应教学手段的更新;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教学手段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以我校为例,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刚装备的多媒体教室,仅隔七、八年,不仅已两次升级换代,还出现了向网络化、专业化方向发展的趋势,不仅出现了配有各学科专用设备的理化生、英语听音专用的多媒体教室,还出现了便于学生合作探究,利于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合作学习网络教室。教学手段的更新,使得一些旧的后勤管理制度已不适应新时期的教学要求。为此,我们配合教务处、实验室、电教组等部门,对一些管理制度如《理化生实验室管理制度》、《电教室管理制度》《语音室管理制度》等进行修订,以保证现代化教学设备的正常运行,各类电教室的正常使用。
3.适应后勤管理手段的更新:邓小平同志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教育现代化不仅表现为教学手段的现代化,还表现为学校行政管理(包括后勤管理)手段的现代化。例如,会计工作电算化,资产管理电脑化,图书馆管理微机化等等。后勤管理手段的更新,使得原先一些相关的后勤管理规章制度明显落后于形势。为此,我们对相关的规章制度进行修订,同时还准备增订一些新的后勤管理制度,如《会计电算管理制度》、《固定资产计算机管理制度》等等。
我们强调新时期学校后勤制度研究要体现与时俱进,同时,还注意保持制度的相对稳定性和连续性,千万不能朝令夕改,以免造成师生无所适从,甚至造成管理上的混乱。
二、体现以人为本
规章制度是约束人、管理人的。学校后勤制度一旦确立,就具有权威性和强制性,就要大家遵守:学校不少后勤制度关系到师生员_T的切身利益,群众最为关心。所以,我们要站在“三个代表”的高度,体现以人为本,通过后勤制度来维护众广大师生员T的根本利益,防止侵害师生根本利益的现象发生;通过后勤制度的约束来加大防腐倡廉力度,防止腐败行为的发生。
1.尊重群众意见:既然后勤规章制度要大家来遵守,许多后勤制度关系到广大群众切身利益,群众最关心,也最了解情况,那我们在制订后勤制度时,就应该充分尊重群众意见,走群众路线,一定范围内让群众参加制度讨论和制订,后勤管理制度有了群众基础,才能更切合实际。发动群酝酿讨论过程,也是使群众了解制度目的、内容和要求过程,通过讨论可以提高群众执行制度的自觉性。
2.方便服务对象:学校后勤工作的宗旨是为教育教学服务,为师生服务,后勤服务目的之一,就是尽可能为广大师生提供便利。而后勤规章制度又具有一定约束力和强制性,它规定了人们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后勤制度的约束力又会给师生行为产生制约,造成不便。如何解决上述矛盾?笔者认为在制度制定时,一定落实以人为本、换位思考,多站在被管理者的角度、后勤服务对象的角度考虑问题,在制定办事程序时多为群众着想,把方便留给群众,把困难留给自己。例如:后勤维修服务,是学校各项后勤服务中工作量较大的一种服务,在制订学校后勤维修管理制度,为了方便师生及时报修,我们考虑了多种便民措施,报修方式多种多样,如直接到总务处登记报修、电话报修、网络报修等等,此外,我们还采取设立报修单投放箱,总务处工作人员定期下班受理报修等措施。后勤制度中的便民措施,既方便了群众,又可提高制度的效用性。
三、体现依法治校
制订制度是一项法制性决策,学校管理制度是学校的“法规”,是全校师生员工行动的准绳,对全校师生有强制性和约束力,任何人都必须遵守。后勤管理制度是学校“法规”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后勤活动的准绳。为了维护制度的严肃性,就必须有章必循,违章必纠。进入新时期,我国的法律制度逐步完善,广大群众的法治观念和依法维权的意识逐步增强,所以后勤制度的强制性和约束力必须限定在各项法律、法规许可范围内,依法规范后勤制度的制订和实施。
1.遵循法定程序:对于某些涉及全校师生员丁切身利益的重要后勤制度的制玑如:校内结构工资分配制度,重大后勤服务项目承包责任制,等等,应属于学校重大法制性决策,要有较高的科学性、民主性,应遵循科学民主决策的法定程序,在调查研究、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制定出讨论稿或革案,交由教代会依照民主程序进行审议,在充分听取教代会代表意见的基础上,经过修改后交由教代会全体代表大会表决通过。经验证明,这种经由民主法定程序制订出的后勤重大制度,有较强的科学性,权威性和效用性,贯彻实施起来,也会更为顺利。
2.增强法治意识:学校后勤工作内容庞杂,范围广泛,涉及到的社会行业很多,与社会上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等许多部门都存在互相联系、互相促进和互相制约的关系。学校后勤工作的这种社会性,决定了后勤制度必然是项目较多,涉及面广,与学校后勤制度相关的各项政策、法律、法规的文件也很多。我们在研究新时期后勤制度时,一定要增强法治意识,认真学习与研究每一项与后勤制度相关的政策文件和法律法规文件,必要时还要咨询有关法律人士。根据小法服从大法的原则,认真制订后制度相关条款,以防止制度实施后出现法律纠纷,造成不必要的损失。例如:在设计招聘后勤人员合同书,制订后勤岗位责任制时,一定要认真学习《劳动法》;在制订学校财务管理、收费管理制度时,要认真学习财务、会计、审计、税务、物价等方面的政策和法规文件,等等。
新时期学校后勤制度研究是学校后勤工作一项基础性工程,是学校后勤工作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依法治校的重要体现,这项研究工作必将推动学校后勤工作迈向新的更高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