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与教师角色转变
来源: 福建省惠安县螺城中心小学 作者: 林荣辉
阅读: 2780 时间: 2005-06-19 11:04:00 1

    引言:我国建国以来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滚滚而来,其步伐之大、速度之快、难度之艰是前七次改革所不可比拟的。这场改革给广大教师带来严峻的挑战和不可多得的机遇。说是挑战,是因为面对新课程教师不仅要改变教育观念,而且要改变角色定势,改变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驾轻就熟的教育方式、教学行为,其难度是不言而喻的,就像把一个习惯用右手的人变成一个左撇子那么艰难;说是机遇,是因为任何一项课程改革的设想,最终都要靠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去实现、去完善,每位教师都将在这场变革面前,掂出自己的力量,找到自己的角色,做出自己的回答。

一、新课程对教师角色的新期待。

     1、巫  师:目中无人,体罚变相体罚,造孽。

     2、庸  师:“以愚蠢教人,那是善良的人所能犯下的最严重的罪孽”。

     3、教书匠:只教知识、技能,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

                为物质利益所驱使,拿多少钱干多少事。

     4、能  师:在传授知识和训练技能过程中发展智力、培养能力;

                为良心所驱使,干好自己份内之事。

     5、名  师:传授知识、技能,培养能力,开启智慧;

                敬业(乐业、勤业、创业、献业)。

     6、人  师:传授知识、开启智慧、完善人格;

      (教育家)为事业为理念而奋斗,以生命育生命,以人格育人格。

新课程理念:教育的本质回归到“立人“上,教育的终极目标”只在于对人整体发展的一种成全”,教师的角色转变到“促进人的发展”上。一切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核心理念)。

二、重新审视教师的社会角色。

   1、“蜡烛”角色。

肯定:奉献与给予;

不足:“忽视教师的自身发展,忽视教师的内在尊严和创造性劳动价值”。

(教师应是“长明灯”,为学生的发展和自身的光彩照人不断“加油”、“充电”。)

   2、“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角色。

    肯定:职业崇高——育人,关注心灵发展;

不足:“类似工业生产模式,整齐划一,批量生产,忽视差异性。

(灵魂所需要的不是被“塑造”,而是被唤醒、鼓舞、激发、熏陶和升华。)

   3、“园丁”角色。

肯定:关注潜能,是种子都会生根、发芽、长叶、开花、结果,

关注过程性,需要浇水、培土、施肥、拔草、修剪;

不足:存在淘汰制(间苗),有人为的强制修剪。

(教师应该像太阳,有充盈的光和热,才能够慷慨的给予,有博大的胸怀才能包容一切——无论智商高低,成绩好差,体质强弱,家景富贫……)

   4、“一桶水”角色。

肯定:教师要开拓知识面,深挖知识层,储学积宝。

不足:把教师作为唯一知识源。

(“倒水人”    “挖泉人”)

三、面对新课程教师角色将发生哪些变化。

(一)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向新课程条件下的知识传授者转变。

1、传统知识传授者角色的表现(把传授知识作为主要任务和目的)

①重知识传授,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关注。

②以教师为中心,教控制学;以教为基础,学“配合”教。

③以教材为中心,从成人的角度施教,淡漠“儿童文化”。

④以课堂为中心,轻知识的拓展和应用。

⑤信息交流单向,教学组织形式单一。

2、新知识传授者角色的变化(传授知识既是目的又是发展人的手段)

新课程理念:“教师要改变过于强调知识传授的倾向,努力形成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一个核心,关注人的发展;

三个要素:知识、学习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

一个问题:人的发展什么最重要?(第三个要素)

角色转变:

1、由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

教学过程既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又是一个身心发展、多方面潜能开发的过程。“留得青山(做一个好人的根苗——自尊心,终身发展的基础——自信心)在,不怕没柴烧”。

2、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

一刀切、齐步走、统一规格、统一要求、一种评价标准——这是现行教育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人是最千差万别的。差异是一种有待开发的教育资源。

3、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

“先学后教,超前断后”。

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情感(积极、自信);学习方式(自主、探索、合作);知识形态(过程性知识、策略性知识、应用性知识)。“最要紧的是看学生,而不是光看老师讲课”(叶圣陶语)

4、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所谓重结果,就是教师在教学中只重视知识的结论、教学的结果,忽视知识的来龙去脉,有意无意压缩了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而让学生去重点背诵“标准答案”。(机械学习、接受学习、他主学习)。

所谓重过程,就是教师在教学中把教学的重点放在知识的发生过程,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规律上,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有意义学习、发现学习、建构学习)。

“成熟期短的水稻其米质必定不佳”

“不求天长地久,但求曾经拥有”

“拥有过程,也就拥有了结果”

因此,新课程把过程方法本身作为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是外在的附加任务)。

5、由单向信息交流向综合(多向、立体)信息交流转变。

新课程理念:教学过程是师生平等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表现,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且是一起分享理解,上课不是单向的付出,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每堂课都是师生生命成长历程的一部分。

新的术语:“学习共同体”、“学生式教师”、“教师式学生”、“互动互惠”。

①以讲授法为主的单项信息交流方式,师讲生听。

②以谈活法为主的双向交流方式,师讲生答。

③以讨论法为主的三项交流方式,师生互相问答。

④以探究——研讨为主的综合交流方式,师生共同讨论、研究、操作。

课堂组织形式:独立学习、对组学习、小组学习、组际交流、学生执教、情景表演、操作实验等。

6、由居高临下向“平等中的首席”转变。

新课程理念: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别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7、由教学模式化向教学个性化转变。

①用教材教(而非“教材料”)。

②优化教法和课堂结构。

③因堂施教,发挥个体优势。

(二)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角色的表现(教师角色的核心特征)。

教师作为促进者有两大内涵:能力培养者;人生引路人。

1、建立富有生活意义的课堂教学新常规。

2、引起学生学习的意向。

3、帮助学生选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定达标的最佳途径。

4、选择孩子喜欢的活动方式。

5、积极旁观,提供必要的帮助。

6、促进多边交流与互动

7、发现并凸显学生学习行为和结果的价值意义,提供心理支持

8、满足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需要。

(三)教师成为研究者角色(教师发展和教学发展的需要;适应新课程的要求)。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

为行动而研究,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

1、找到研究的起点

①一个兴趣:尝试新想法、新教法

②一个困难:问题即课题

③一种不明的情况:意外的、一时无法解释的体验。

2、收集资料:观察记录。

3、分析资料:寻找本质的规律性的东西,用理论去解释它。

4、形成行动策略。

5、实施与检验行动策略。

6、撰写实验报告或经验文章。

(四)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课程和教学相互整合)。

1、使课程在实施中不断增值、不断丰富、不断完善。

2、具有开发本土化、乡土化、校本化的课程的能力。

3、具有课程评价的能力,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定。

4、善于挖掘和利用社会课程资源,丰富学校教育的内容和意义。

点赞是一种美德
1次
转发是一种境界
网友评论
置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