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全面启动,各学科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及配套实验教材已在全国多个实验区试用。其中,在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内容标准等方面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教师无疑是这场具有历史意义的巨变的核心因素,而变化的重心则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角色转变。 |
一、教师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 |
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是新课程赋予教师的最明显、最直接、最富有时代精神的角色特征,是教师角色变化的核心。这就要求教师要把自己从过去仅仅作为知识的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来,教师的工作重心要放在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如何促进学生个体主动、和谐、健康地发展。 |
“教师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
第一,教师是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培养者。强调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有几方面原因:首先,现代科学文化知识覆盖面广且更新迅速,教师要在短短几年的学校教育时间里把学科的全部知识传授给学生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切实际的,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的统治地位早已被动摇了。其次,教师作为学生惟一学科知识源的地位也己经动摇,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实施,网络教育的开展,使学生接受知识信息的渠道大大增加。再次,教师在传授知识方面的职能也变得复杂化了,不再是只传授现成的教科书上的知识,而是要指导学生使其懂得如何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使他们掌握获取知识的工具以及学会如何根据认知的需要去处理各种信息的方法。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上,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 |
第二,教师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这一方面要求教师利用自己己拥有的知识、经验和能力等方面的优势,帮助学生在更加灵活主动的学习过程中把握正确的人生目标和方向。另一方面要求教师通过自身的经验和榜样作用,鼓励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和个性发展的动机,并能使其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 |
二、教师是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协作者 |
各学科新的课程标准强调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提倡教师的探究式教学方法与学生的探究式学习方法。 |
科学探究作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重要内容出现,目的就是为了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的同时,能切身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享受科学探究的乐趣,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并进一步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初步形成科学探究的能力。 |
面对新教材,我们的教师再也不是昔日知识的主宰者了,因为新教材决不是让教师唱独角戏的剧本。新的课程观把教师和学生看做一个共同体,把教与学统一在教学过程之中,认为教学过程的实质是教师与学生的交往与互动。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能共同分享双方的思想、经验与知识,交流彼此电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在这个共同体中,“学生的教师和教师的学生不复存在,代之的是新的术语:教师式学生和学生式教师”。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意味着合作性意义建构,它不仅是一种认知活动过程,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过程。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张扬,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是单纯传授知识,而是与学生一起分享、理解知识,上课不是单向的付出,而是自我完善的过程。 |
新教材中的很多东西对教师来说也是陌生的,虽然教师有着丰富的知识和经验,但在未知的事物或现象面前,教师和学生的地位并没有根本的差别,这就更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学习、相互促进。因此,教师在探究式的教学过程中,应当以师生完全平等的心态来组织教学,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敢想、敢说、敢做,哪怕学生说错了、做错了,也是学生真实想法的体现,尽量不要用教师的语言和行为来代替学生的语言和行为,要时刻激发和保护学生对知识探究的欲望。我们坚信,只要教师在探究式教学活动中能够把握好这种师生互动共进的心态,就能激发学生勇于提出各种问题,敢于阐明自己的观点,这样,也就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
在探究活动和实践过程中,教师应给学生创设一个具有吸引力的学习情境和正确有效的引导及帮助途径。这样,一方面能让学生真正地动起来,把听教师讲知识的过程变成自己去探究知识的过程;另一方面也让教师真正地从“台上”走到“台下”,从“台前”走到“幕后”,成为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帮助者,成为学生行实践活动的指导者,使教师和学生真正融为一体,互动共进,共同发展。 |
三、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
新课程标准所蕴含的新理念、新方法以及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各样的新问题,大都是用过去的经验和理论难于解释和应付的,教师被动地等待着别人把研究成果送上门来,再不加思索地把这些成果应用到教学中去肯定是行不通的。教师必须行动起来,使自己成为一个教学的研究者,这就意味着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和思维去审视和分析教学实践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并不时地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对不断出现的新问题进行探究,对不断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只有把教育教学的实践活动与研究有机地融为一体,才有希望使“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才能使教师持续进步,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同时,这也是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的保证。 |
例如,在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提出这样的教学要求:使学生具备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社会所必需的化学知识、技能、方法和态度,具备适应未来生存和发展所必备的科学素养。未来社会需要的是具有高度创造性的、个性化的人,需要的是一种能迅速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的人。那么,未来的教育就需要增加对人们适应未来变化的能力的培养,建立终身的教育体系。因此,教师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更新旧有的知识,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领域;需要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论、教育方法,学习运用新的教学手段;需要不断地对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进行分析、研究、反思、改善,不断地吸取别人的教学经验,不断地把所学到的新的教育教学理论合理地应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中,不断地根据环境、对象、内容等的变化改变自己的教学策略等等。教师只有不断地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方法,不断地完善自国的知识结构,才能成为一名真正合格的人民教师。 |
四、教师是新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
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教学与课程建设是彼此分离的,教师被排斥于课程建设之外。教师的任务只是教学,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是由国家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规定的,教学参考资料和试卷是由专家或教研部门编写和提供的,教师成了教育行政部门各项规定的机械执行者,成为各种教学参考资料的简单照搬者。其结果呢?有不少教师离开了教科书,就不知道教什么;离开了教参,就不知道怎么上课;离开了练习册和习题集,就不知道怎么出试卷。教学与课程的分离,使教师丧失了建设和开发课程的意识与能力。 |
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同时确立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课程管理体系,这就要求课程与教学必须相互整合,教师必须在课程改革中发挥主体性作用,教师不能只成为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执行者,教师更应成为新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为此,教师要形成强烈的课程意识和参与意识,改变以往学科本位论的观念和消极被动执行的做法;教师要了解和掌握各个层次的课程知识,包括国家层次、地方层次、学校层次,以及这些层次之间的关系;教师要提高和增强新课程建设的能力,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在课堂实施过程中不断增值、不断丰富、不断完善;教师要锻炼并形成开发新课程的能力,新课程越来越需要教师具有开发本土化、乡土化、校本化课程的能力;教师还要培养课程评价能力,学会对各种教材进行评鉴,对新课程实施的状况进行分析,对学生学习的过程和结果进行量化和评定。因此,教学过程实际已成为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这正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所呼唤的教学改革。 |
总之,新课程的实施向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努力并尽快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是新课程顺利实施的关键和保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