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双主互动” 教学模式已成为我校教学改革中备受关注的主题,我校的教学改革已经在朝着实施素质教育的方向努力,素质教育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本文就物理学科实施“双主互动”教学模式来阐述:“双主互动”下物理教学方式的转变及如何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的问题。
关键词: 双主互动 物理教学 转变 创新 素质教育
Physics Teaching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Students and teachers”
Abstrsct: The model of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students and teachers” has been the most important subject in Our school’s education reform .Teaching reform has been advancing towards the implement of comprehensive education in our school.Comprehensive edcation reform has been the main aim of the basic education reform in our country.This article will elaborate about the education reform in physics.The change of the teaching method in physics under the model of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students and teachers” and the problem how to improve the teachers’ qualities
Key words: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students and teachers Physics teaching change Invention
comprehensive education
引言: 区教委提出,2003年是我区课堂教学改革年.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改革课堂教学,优化和激活课堂教学,使之更加充分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提高教学效益是学校改革永恒的主题.
一、 对“双主互动”教学模式的理解
(一)双主,即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教学就其本质而言,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学习教材,掌握人类已有的知识经验,获得情感、智能等发展的过程.对于什么是教师的主导作用,叶圣陶先生有过精辟的论述:“所谓教师的主导作用,全在于善于指导、启迪,俾使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处于主体地位,是学习目标、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方面的主人,他们是学习任务的接受者,是发现问题的探索者,是知识信息的反馈者,是学习目标的实现者,作为主题,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又会不断影响或改变着教学进程.
(二)互动,即指在课堂教学中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局面,达到探究知识、启迪思维、形成能力、激励创新的目的.
二、“双主互动”教学模式下物理教学方式的转变
(一)物理学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1)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
(2)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3)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
(4)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
(5)构建新的评价体系。
(二)物理学的特点及“双主互动”下物理教学方式的转变
如何使“双主互动”教学模式在物理教学中更好的实施呢?
首先,必须了解物理学的特点:
(1)以观察实验为基础。五百年物理学发展史说明,任何一个物理理论的重大突破,都离不开实验,物理教学也离不开实验。实验不仅是教学手段,同时又是教学目的。
(2)联系实际的特征。物理教学坚持理论从实践中来,回到实践中的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观点。
(3)广泛的理论基础性特征。各“姐妹”学科与物理学有密切的血缘关系。物理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因而具有广泛的基础性。
(4)方法严密的逻辑性特征。物理学本身是一套严谨的逻辑体系。研究和学习物理现象、概念和规模,离不开逻辑思维方法,如等效法、比较法、分析法、综合法、分类法、归纳法、演绎法等。逻辑思维对学生长期稳定品质形成有巨大作用,为学生直觉思维和灵感的培养,奠定基础。
(5)抽象的思维性特征。物理学研究对象有天上飞的、地上爬的、死的、活的……可以说没有不研究的客观物体。需将它们都抽象成适合物理理论的理想模型进行研究。
(6)定量性特征。物理事物既有质的特征,又有量的反映。物理学用数去量化事物研究事物本质,按定性®半定量®定量的方法进行。
其次,实施“双主互动”要求物理教学方式的转变:
(1) 课堂教学形式的转变:
针对“双主互动”教学模式的基本环节和特点,要求高中物理教师改变以往传统的教学方式,变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为主动的渴求知识.为了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精神,我们精心设计了“物理学科导学提纲”.下面我根据物理导纲的结构特点来阐述一下物理教学中实施“双主互动”的具体做法.物理导纲共分为四部分:一.简要提示:本部分包括知识概要、学习目标、重点、难点及学法指导.以第一节“力”为例,学生通过对简要提示的阅读,使学生了解了力学在高中物理中的地位,是贯穿物理学的一根纽带,是初中物理向高中物理过度的一块基石.通过学法指导使学生知道用渗透分类的方法对本节知识进行理解.二.基本知识预习:通过本环节使学生在课前对一些较基础的概念及理论有初步的了解.如:力的三要素,力的分类等.三.探究性问题:在此环节中我们围绕教学内容和目标提出了几个有思维梯度的问题,如:1.怎样理解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2.力的图示和示意图有哪些异同点?在学生讨论质疑过程中,要适时点拨、评价、纠正.要点在要点处,点在疑点处,点在规律上,点在学法上.四.迁移、反思:选一个或几个有一定思维深度和发散度的典型习题,引导学生创新思维.如在“共点力平衡条件应用”中,由“物体受三个共点力作用而处于平衡状态,则其中任意两个力的合力必与第三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这个结论,引导学生思考若物体受N个共点力作用而平衡,那么第1个到第(N-1)个力的合力与第N个力又有什么关系呢?经常对学生进行这种思维上的引导和启发,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思维方法.
(2)教师角色的转变:
(1)由"指导者"向"促进者"转变;
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而不仅仅是指导者,要变"牵着学生走"为"推着学生走",要变"给学生压力"为"给学生动力",用鞭策、激励、赏识等手段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2)由"导师'向"学友'转变;
我们倡导专家型教师,但不提倡教师站在专家的高度去要求学生。教师要有甘当小学生的勇气,与学生共建课堂,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快乐一起分享、一起成长。教师不仅要成为学生的良师,更要成为学生的学友。
(3)由"信息源"向"信息平台"转变;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成为了学生取之不尽的"知识源泉"。缺乏师生互动,更缺乏生生互动。在新课程中,教师不仅要输出信息,而且要交换信息,更要接受学生输出的信息。教师要促成课堂中信息的双向或多向交流,因而教师要成为课堂中信息交换的平台。
(4)由"一桶水"向"生生不息的奔河"转变;
我们曾经认可教师要教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必须要有一桶水的观点。然而随着时代的变化,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教师原来的一桶水可能已经过时,这就需要教师的知识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的更新,需要教师成为"生生不息的奔河",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挖泉"即挖掘探寻,以寻到知识的甘泉。
(5)由"蜡烛"向"果树"转变
中国的传统文化把教师比作"春蚕"、"蜡烛",不管是春蚕还是蜡烛总是在奉献给客体的同时而毁灭掉主体。新时代的教师不能再作"春蚕"或"蜡烛"而应该在向社会奉献的同时不断的补充营养,成为常青的"果树",而不是在照亮了世界或吐尽了芳丝后就毁灭掉自己。
(6)由"园丁"向"人生的引路人"转变
"园丁"是令人尊敬的。但"园丁"又是令人遗憾的,因为园丁把花木视作"另类生命"。园丁在给花木"浇水、施肥"的同时,还要给它们"修枝"、"造型",他们是按照园丁自己的审美标准把花木塑造出来供人们欣赏。在园丁看来不合自己情趣的"歪枝"、"残枝"是可以"判死刑"的,他们可以随意"修剪",可以培育出以曲为美的"病梅"。然而教师与学生的生命同源。教师应该允许学生的缺点存在,应该允许奇才、偏才、怪才、狂才的发展。教师应该给学生的成长引路,给学生的人生导向,而不是限制学生的发展空间,更不能给不服自己管教的学生或有某种缺陷的学生"判死刑"。教师应该多一些爱心,多一些对"问题学生"的理解与关怀,将学生的缺点当作财富而施教,因为它可能使你成为教育家--没有任何一个教育家不是因为对问题学生的教育获得成功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家的。
我认为在教学中只有严格遵守以上所谈的两个转化,才能使“双主互动”教学模式更好的实施.才能使学生真正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才能培养学生探究、质疑、反思、创造的能力.
三、 “双主互动”教学模式下给中学物理教师提出了新的课题
实施课程改革的关键是教师队伍的素质状况与水平。当今,素质教育已经成为全世界基础教育的主题。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对教育的要求自然是相当高的,而目前我国中学物理教师队伍中的很大一部分对这种要求就自身素质而言,是不适应的。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实施教学改革必须要求教师加强专业知识和逐步提高教育能力。
(1)、在物理教学中,推进“双主互动”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加强专业知识。
①加强专业知识的深度和广度。
这就要求教师的专业知识有一定深度,只局限于课本上的浅显知识,在教学中不能做到游刃有余,就不能很好的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力,专业知识上的广度是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多方面教育思维能力的开发的基础。专业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有了,就可以开办活动课、选修课,满足一部分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比如开展无线电维修、小模型制作等,这也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一个方面。
②充分了解物理学科的特点,结合学科特点进行教育教学。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实验教学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首先,实验教学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手段,实验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认识材料,并通过实验教学的进行,使其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有一个去粗取精的过程。学生通过积极的思考分析,从而建立正确的物理概念并认清其规律,使学生有种收获感,且获得的知识,既牢固又理解深刻。
其次,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一种很好的手段,实验能培养学生的良好的观察习惯和较强的观察能力。很多的知识来源于观察,观察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成长有很重要的作用。实验能提高思维能力,学生一次次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判断、推理、归纳,经常进行类似的思维活动,思维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必定会逐步提高。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知识应用能力,在反复的实验操作过程中,操作能力的实验技巧、技能逐步提高,并能加深理解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实验,还可以培养其独立解决问题、把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
本次教学改革的主旨是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能力,以使其更好的适应社会、满足社会的需求,适应社会的发展状况。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实验教学在物理学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对此物理教师要有充分的认识。
(2)、在物理教学中施行“双主互动”,要逐步提高物理教师的教育能力。
针对教学改革的要求,教育能力的培养应向多方面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应用现代教学手段的能力,如计算机的使用、多媒体教学等。先进的教学设备的使用为素质教育提供了很大方便,这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所必须具备的能力;二是提高学生心理状况分析能力。现在的学生多是独生子女,针对其心理状况受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影响来分析其心理,能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要掌握心理学、教育学的知识,并能很好的结合实践解决实际问题;三是提高社会实践教学能力。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很好的适应社会,有能力很好的生存于当今社会,对社会有益。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期间多了解社会、接触社会,并鼓励引导他们对社会现象加以分析,加深其对社会的理解。这就要求教师在学生的社会实践过程中给予正确的引导,帮助他们正确认识社会;四是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教师只有不断的进行科研活动,才能不断的丰富自己,使自己的知识及时更新,思维不断完善,才能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只有这样在“双主互动”教学模式下才能真正出现一个新局面。
参考文献:
①乔际平 素质教育与物理教学,大学物理,2002年
②阎金铎 物理教学论[M],江苏教育出版社,1991年
③林崇德 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M],北京大学学 报,2003年
④周峰 素质教育:理论 操作 经验,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
⑤梁玲 谈物理教学与创造型学生的培养[J],物理教师,2001年
⑥王士平 物理学史与创造素质的培养[J],物理通报,1999年
⑦梁树森 物理学习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
⑧燕国材 素质教育论,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
⑨[美]罗伯特·M·加涅著 学习的条件,傅统先等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
⑩日本东京上智大学签耐著,什么是面向大众的物理素养教育
11刘炳舟,T·Allsop[英] 中学理科实践教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