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阅读: 5186 时间: 2005-06-19 11:53:00 1

 

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是推动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即由被动接受性学习向主动探究性学习转变。要实现这一转变,除了教学评价方式的转变外,还必须推动教师角色的转变。从传统中走出来,处理好继承发展的关系,新课程中教师在课堂中的教学行为应发生怎样的转变
    一、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的促进者。

教师成为学生的促进者是教师角色的根本变化,因此,这个活动需要有一定的震撼力。

教师即促进者,指教师从过去的仅作为知识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 出来,促进以学生能力为重心的学生整个个性的和谐、健康发展。教师即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教师最明显、最直接、最高时代性的角色特征,是教师角色特征中核心特征。其内涵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  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例如:我在《社会生活的变迁》一课,通过民国初年剪发辫、改称呼等基本史实,分析其原因,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并通过清末民初人们服饰的变化来了解社会的变化。通过对民国初年社会生活变迁的讨论和分析,让学生得出这是等级观念和思想观念的改革,是社会发展、历史进步的结论,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等综合能力

学生获得知识信息的渠道多样化了。教师在传授知识方面的职能也就变得复杂化了,不再是只传授现成的教科书上的、教材的知识,而是要指导学生懂得如何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掌握获取知识的工具以及学会如何根据认识需要去处理各种信息的方法。例如:在社会生活的变迁》一课,师生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有关反映民国初年社会变迁的文字、多媒体图片等史料,并对其进行归纳,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总之,教师再也不能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上, 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

第二、教师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自古就有“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教师首先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并且不断地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设置不同的路标,引导他们不断地向更高的目标前进。历史学科正是进行思想教育的好素材,例如:在历史课上我们学习了很多科学家,那么你最敬佩哪一个科学家呢?请说说理由。又如:在拉丁美洲独立革命中,涌现了很多英雄人物,你最敬佩哪一个呢?请说说原因。在学生畅谈中不自觉地进行了德育教育,引导学生如何做人,这样,教师就成为学生健康心理、健康品德的促进者、催化剂,引导学生学会认识自我,改造自我。

二、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新课程所蕴涵的新理念、新方法以及新课程实施中所出现和遇到的各种各样的新问题,都是过去的经验和理论难于解释和应付的,教师不能被动地等待着别人把研究成果送上门来,再不假思索的把这些成果应用到教学中去。教师自己就应该是一个研究者,教师即研究者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的心态置身于教学的情境中。以研究者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我市是新课改实验区,经常举行新课改的探究课,并且及时进行评课,教师自己也不断进行反思、不断总结,使每位历史教师在不断地成长。新课程把教学与研究有机地融为一体,是教师持续进步的基础,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关键,是创造性实施新课程的保证。

三、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着和开发者。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学与课程是彼此分离的,教师被排斥于课程之外,教师的任务只是教学,是按照教科书、教学参考资料、考试试卷和标准答案去教;课程游离于教学之外;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是有国家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规定的,教学参考资料和考试试卷是由专家和教研部门编写和提供的,教师成了教育行政部门各项规定的机械执行者;成为各种教学参考资料的简单照搬者。有专家经过调查研究后尖锐地指出:现在的教师离开了教科书,就不知道教什么;离开了教学参考书,就不知道怎么上课;离开了练习册和习题集,就不知道怎么出考试卷。教学与课程的分离,使教师丧失了课程的意识,丧失了课程的能力。

新课程改变了教科书的功能,由单纯的教学提示改变为素材提示。这个改变突显了新课改的一个特点---教学方式的改变,给教师提供了广阔的创造性的发展空间。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一个优秀教师应具有的基本素质,也是教师角色转变的重要标志。通过公开课、评课、研讨,大家普遍认为,教师的创造性使用教材着重表现在:对教材的灵活运用,包括调整进度,适当增减教学内容,重组教学单元,内容的整合等等例如,八年级上册第十一课《社会生活的变迁》一课,剪发辫、易服饰更能突出清末民初时期社会的制度的变化,所以,我把教材进行了重组加工。在充分认识和明确教学目的的基础上,教学手段与教学目的和谐一致的原则是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基本着眼点和归宿。

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同时确立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课程管理政策,这就要求课程必须与教学互相整合教师必须在课程改革中发挥主体作用。教师不能只成为课程实施中的执行者,教师更应该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我校历史组与语文组、地理组合作创编了《金源故都》校本教材,我也有幸参与了校本教材的开发,并从中锻炼了自己,丰富了课堂。新课程越来越需要教师具有开发本土化、乡土化、校本化的课程能力;教师要培养课程评价的能力,学会对各种教材进行评鉴,对课程实施的状况进行分析,对学生学习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定。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必须注意:要有统领把握学生、教材以及其他学科内容的整体的课程意识;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在充分把握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进行,不能随意改变教学目的,不能违背学科教学特点;以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有效教学为出发点;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但不等于对教材中学生生疏的内容的放弃,善于引导学生利用已知认识未知,形成自我分析、判断、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尽可能避免主观行为;量力而行,循序渐进,不要急于求成。

  为了使老师能更好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全面提升学校、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认为,应建立一种"以校为本"的新型教研工作机制。这种机制的特点是:促使老师在自己的岗位上,立足教学实践,不断反思,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形成一种崇尚学术、精益求精,大处着眼、小事入手,互相学习、习惯研讨的校园研究氛围;建立多种交流合作网络,营造民主、开放的教研环境。我校建立了校园网,实行了班班通,更利于交流合作。

  创造性的教学需要丰富的课程资源,特别是信息化课程资源作支持。信息化课程资源的特点和优势是数字化、多媒体化、超文本化、共享性、扩展性和开放性。它包括媒体素材、题库、试卷素材、课件、案例、文献资料、常见问题解答、资源目录索引、网络课程、多媒体教学软件等等。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方法的变革扩大了对信息化课程资源的需求。因此,应当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例如:根据教学需要适当购置相关的素材类光盘;对传统素材进行数字化后加以利用;搜集、整理、下载素材;搜集本校教师已有信息化资料等,建立教育资源库,充分实现资源共建共享。大力开发新的信息化课程资源,是当前迫切需要的。

所以说,新课程实际上对教师提出了教育专业工作者的要求,这就是教师要成为学生成长的引领者,学生潜能的唤醒者,教育内容的研究者,教育艺术的探索者,学生知识建构的促进者,学校制度建设的参与者,校本课程的开发者……

点赞是一种美德
1次
转发是一种境界
网友评论
置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