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中学校后勤社会化的基本看法
阅读: 2048 时间: 2011-03-15 19:36:00 1

当阳市第二高级中学   林卫兵校长

  近年来,高校后勤改革的浪潮迅速波及到其它各级各类学校。在这种情况下,教育主管部门以及社会舆论都认为,高中学校应该向高校看齐,尽快地实现后勤社会化。什么是后勤社会化?后勤社会化与后勤社会化服务有何区别?高中学校后勤社会化存在的困难以及改革究竟向何处去?就上述问题,我谈几点肤浅的看法。
  一、高中学校后勤改革的现状:基本实现后勤社会化服务
  后勤社会化服务与后勤社会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后勤社会化是指把学校的后勤系统从学校母体中剥离出来,全部交给社会承办,学校则集中精力抓好教育教学工作。后勤社会化服务是指按照后勤社会化的基本思路,使学校的后勤服务与社会发生双向的联系:一是学校需要的服务凡是能够由社会解决的,学校不再操办;其具体方式可以直接利用校外服务功能,也可以引进服务项目及经营者,学校只负责管理监督。二是凡学校自己开办的服务项目应逐步发展为经济实体,尽可能地同时服务于社会。显然,高中学校目前实现的是后勤社会化服务,而非后勤社会化。
  从90年代中期开始,各高中学校抓住机遇,扩大招生,进入迅速发展的辉煌时期。在这一时期,高中学校一方面扩大办学规模,另一方面进行了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在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中,多数学校是以后勤改革为突破口的,原因在于:原有的后勤管理系统条件较差,机制落后,负担沉重,后勤成了制约学校发展的重要因素。于是,各校都不约而同地对食堂、服务网点、校办产业等进行了社会化服务的改革。社会化服务改革,转换了学校后勤工作的运行机制,由原来的学校办社会,改成了以承包经营为主的社会化服务。改革的结果,使学校受益匪浅,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提高了服务质量。由于引入了竞争机制,承包人千方百计地吸引学生,因而在花色品种、服务质量、服务态度等方面不敢有任何的懈怠。②减轻了学校负担。在学校办社会的情况下,学校对后勤是大包大揽的,每年要投入不少钱用于对后勤的补贴。承包经营后,学校不仅取消了补贴,而且还收取一定数量的承包管理费,为后勤系统的自我发展,为解决教职工的福利提供了可能。③建立了新的运行机制,激发了后勤职工的忧患意识和竞争意识。
  在实现后勤社会化服务前,学校后勤服务大多由学校正式职工或者家属承包的,在没有任何竞争、任何风险的情况下稳稳当当地经营。这种“既得利益”的状况是后勤改革的严重障碍。这个问题处理得如何,会直接影响到对整个后勤改革的评价与认识。因此,当学校引入竞争机制,面对校内外公开招标时,“既得利益”不攻自破,后勤职工第一次经历了竞争的洗礼,第一次意识到岗位危机,对改革的承受能力大大增强。推行后勤社会化服务,同时配合学校的全员聘任,使学校的后勤系统建立了一种全新的运行机制。这种机制不仅解决了后勤工作面临的诸多现实困难,而且,使后勤工作显示了新鲜的活力。
  二、高中学校后勤社会化困难原因探寻
  如上所述,高中学校在探索后勤社会化服务的过程中,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而对真正的后勤社会化则存在诸多困难。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是由于高中学校与高校在后勤社会化的成因、内部条件以及外部环境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
  ㈠高中学校不具备后勤社会化的成因
  高校推行后勤社会化并不是偶然的,而是高校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它的成因可以简单地概括为:师资力量雄厚,教学工作量不足,后勤条件差,面对扩招带来的丰富生源无法接纳,后勤成为制约高校发展的“瓶颈”。在这种情况下,后勤社会化可以说是应运而生。因为后勤“瓶颈”一旦打开,高校的办学潜力就可以充分地发挥出来。
  然而,高中学校并不具备这样的成因。①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学校已经达到了一定的规模,学校内部的教育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后勤设施基本满足了学校需要,既不存在资源浪费,也不存在“瓶颈”问题。②学校师资基本能满足办学需要,少数专业略有缺口,通过调剂可自行解决。③生源比较充足,但并非爆涨。
  ㈡高中学校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教育质量的高低而非后勤“瓶颈”
  由于经济结构以及教育结构的调整,高校扩招导致“普高热”,但是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初中升学率有回升但还没到普及的程度。另外,中专学校也招走了部分生源。因此,高中学校只有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才能吸引更多更好的生源。
  ㈢高中学校的发展历程决定其对后勤有难以割舍的情结
  高中学校的发展历程大都经历了一个“原始积累”时期。无论是上级增加的投入,还是通过招生得到的收入,几乎都变成了学校的占地面积、教学楼、实验楼、宿舍楼、餐厅、操场等硬件设施和改善办学条件上,其中相当一部分属于后勤设施。而与此同时,学校教职工福利待遇都没有明显的改善。因此,说学校的办学条件是教职员工“勒紧裤带”“省吃俭用”建设起来的,也不算过分。而高校的硬件设施几乎都是财政投入的,正因为这样,硬件设施已经构成高中学校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后勤社会化要把相当一部分后勤设施划出去,交给社会(如后勤服务公司)经营管理,这种难以割舍的情结是可以理解的吧。
  ㈣生源因素:高中学校与高校存在很大差异
  生源因素是后勤社会化的重要因素。因为,后勤社会化意味着学校不再包揽学生的吃喝住行,而是交给社会有关机构按照市场化运作方式去经营管理,比如,连锁超市、连锁餐厅、物业化管理的学生公寓等。后勤与学校脱钩,对生源提出了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学生要有较强的独立生存和生活能力;二是学生要有较好的经济来源。这两个条件是学校后勤社会化的基础,否则就很难“社会化”起来。
而高中学校尚不具备这两个条件:一是高中生年龄大都在16—18岁左右,独立生存和生活能力较差,作为家长,不是希望学校后勤“社会”化,而是希望后勤“学校”化,希望学校对他们的孩子“严加看管”。二是多数学生家庭经济条件并不宽裕。多数家长希望学校的住宿、就餐以及其他生活设施是物美价廉。
  ㈤高中学校规模较小,也是后勤社会化的一大障碍
  就学校规模而言,高中学校与高校是无法相比的,超过两千人的高中就算是大校了,象我们这样一所五千人的高中在全国也不算多,而低于一万人的高校算是小校。高校的后勤社会化之所以有吸引力,很大程度上在于高校众多的在校生具有巨大的消费能力;而高中学生无论经济能力还是消费总量都是弱的,从而很难形成对社会、企业以及其他服务机构的吸引力。这种现象是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
㈥高校的后勤社会化是由政府“操持”的,而高中学校的后勤社会化谁来“操持”
众所周知,高校的后勤社会化是由政府“操持”的,政府为高校后勤社会化出台专门的政策规定,而且协调各部门限期完成。因而,目前高校的后勤社会化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更多是政府干预下的社会化,在推进的过程中,仍然遇到了很多阻力。高校的情况如此,那么高中学校就不言自明了。
  三、学校后勤改革的方向
  高中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既缺乏内部条件也缺乏外部环境,因而在短期内是不可能实现的,那么,高中学校的后勤改革就可以停步不前,等待观望了吗?答案是否定的。我认为,高中学校的后勤改革不仅不应该停步,而且应该扎扎实实地深入进行下去。这是因为:①改革是无止境的,任何一项改革所取得的成功都只能是暂时的,都需要不断地进行改革和调整,停滞不前就会僵化。②后勤社会化是大方向,而后勤社会化的实现形式是多元化的。高中学校应紧密结合本校实际,探索适合本校、本地区情况的后勤社会化形式。③高中学校正在进行的后勤社会化服务也需要不断深化和完善。
在现阶段,高中学校后勤改革应着重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㈠完善学校现有后勤服务的承包经营办法
  如前所述,承包经营是高中学校近年来推行后勤社会化服务的主要形式,事实证明,这种形式是适应高中学校实际情况的,但是在实际运行中,承包经营还应做好以下几点:
  1、招投标过程做到公开、公正。即使有教职工家属参与,也不能给予特殊照顾而引起其他经营者的不满。招标务必公开,竞争务必公平,这是后勤社会化服务机制的法则;丢掉这个法则,经营就是不完全的、变形的,会对后勤社会化服务机制带来极大危害。
  2、科学合理设置经营组,造成充分地、合理地竞争氛围。经营组的大小多少与学校规模有一定的比例关系,经营组数过多会造成供过于求,供过于求易导致不良竞争甚至恶性竞争;经营组过少则会为经营者以次充好牟取暴利提供条件。理想状况应是学生有充分选择的余地、竞争有一定的张力、经营者有创造利润的空间。这种情况下,经营者只有不断提高服务质量,物美价廉,薄利多销,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才能在竞争中得到实惠。竞争的积极意义正在于此。
  3、加强管理和监督调控力度。竞争是一把双刃剑,有其积极的作用,也有其负面的影响。经营者受利益驱使,在尽量减少投入的前提下,想方设法地追求高额利润是其本能。因此,认为“承包了就万事大吉”的思想是不对的,管理者应该加强监督管理,尤其是涉及到学生人身安全的经营项目(如饮食卫生)更不能马虎,否则会酿成大错。
  ㈡加快步伐,加大力度,后勤管理体制要迈出实质性步伐
  尽管高中学校的后勤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后勤管理体制上仍然没有明显突破,多数学校仍在沿用传统的管理体制。传统的管理体制是与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学校管理相适应的。随着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传统的管理体制遇到了诸多矛盾。我认为,解决矛盾的出路在于对教师、行政人员和后勤人员要分别实行不同的管理办法。其中,后勤人员的模式应是企业化的。只有将企业化运行机制引入到后勤工作中来,才符合后勤工作和后勤人员的实际。因此,在管理体制上要将后勤系统从学校管理系统中分离出来,参照公司管理的基本套路,结合学校实际,创造出一种具有高中学校特色的后勤管理体制。一旦后勤社会化时机成熟,这种管理体制即可以顺利地从学校管理体制中成功剥离出来。
  ㈢积极尝试适应高中学校的后勤社会化形式
  对于高中学校而言,高校后勤社会化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高中学校应结合自己的情况借鉴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成功经验,选择适合本校实际的后勤社会化形式。如学生宿舍的物业管理与企业联手建造宿舍楼,引进连锁超市、食堂等。除高校已有的社会化形式外,高中学校应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社会化形式。
  从长远的观点看,后勤社会化是学校后勤的发展方向。然而通往后勤社会化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广大后勤工作者应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大胆实践,把学校的后勤社会化不断推向前进。

点赞是一种美德
1次
转发是一种境界
网友评论
置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