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校园环境的隐性课程
阅读: 2462 时间: 2007-03-19 00:48:00 1

此文获溧阳市后勤论文评比一等奖

溧阳市竹箦中学    刘红旗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形势的发展对学校总务工作提出新的要求,因而在观念上也必须随之转变和明确,在做法上力求不断适应和创新,不仅要为教学服务、为师生生活服务,在当前,更要为素质教育创设必要的条件,为新课程改革提供丰富、良好的教学资源。

隐性课程是指“在学校中除正规课程之外所学习的一切东西”。无论教师如何开明,课堂如何进步,总会有某些东西传递给学生,这些东西无需在课中讲授,也无需在集会中灌输,但学生会在无意中接受,进而增长知识,受到启发,产生灵感,这种潜移默化的与无形的,犹如物理学中不可见的磁力及无线电波传播,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

从后勤工作看,隐性因素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这三个方面在很多情况下是难以截然区别开来的。第一方面是建筑设计、校园规划的隐性因素。罗兰恩特.梅根曾指出:“校园是一个幽灵萦绕的地方或场所,其中幽灵之一即是建筑师的幽灵。”我们在规划设计时,除追求造价低、质量好、安全实用外,更多地会考虑到这种风格是否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有利于学生个性自由发展,以及设计的喻意、象征。我市几所幼儿园的建筑为圆顶尖塔、红墙绿瓦、花窗小鹿……,信步其中,仿佛进入童话世界,这种氛围与天真烂漫、富有想象力的孩子熔为一体。学校围墙已能反映出学校的办学理念,对学生,甚至教师与公众发生很大的隐性作用。众所周知,英国剑侨大学为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学校对社会文化信息作出积极反馈,以适应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新要求,校园没有设置围墙。不少学校在介绍管理经验时,自诩严格的“封闭式”管理,对学生实行“半军事化”、“高墙”大院,特别到宿舍一段只缺电网,把管理当管制的观念,极大地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他们几乎没有自由和个性可言,也很难想象能培养出有个性、有创造性的高素质人才。2000年前,孔子把大自然当作学堂,在森林里讲课,可想象山泉淙淙,蝴蝶翩翩起舞争妍,这情景是如此和谐,学生心情时而严肃认真,时而如田园般的宽松,这种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值得我们借鉴。目前,有些中学建筑了开放式围墙,社会能亲眼了解学生在校的生活,学生也看到外面季节的变化,金黄的稻田,忙碌的农夫……。

第二方面是室内布置、设施布局的隐性因素。

教育社会学家科尔曾指出:“物质在空间里的摆放并不是随心所欲的,房间以其物理形式表示着该场所与机构的精神灵魂。”教室如同一个“舞台”,教学这场“戏”就在其中演出,而影响这场“戏”的效果因素不光有导演、台词与动作等,“舞台”本身的设计安排及其性质、特点,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一般教室布置中教师站在讲台前,学生坐在讲台下,象征了教育中学生的被动地位与知识传播中的权威主义。而我在几个选修中把课堂桌椅排成圆圈形,让学生围成一个圈坐,而教师成为其中的“平等”一员,师生互动活跃,那些胆小、怕说错的同学也能大胆发言,一些激动人心的场面与结果因此发生。再就办公室中桌椅布置,不仅反映了学校行政与教师的兴趣爱好、生活习惯,也对进入其中的学生发生一定的作用。如我校校长室的一套木沙发原与校长办公桌面对面保持一段距离摆放,后来校长要求将其近距离放置在右侧,来与校长谈话的师生倍感其亲切、诚恳,这一举动体现了校长的为人风格及其处理师生关系的态度与方式。

第三方面是校园文化的隐性因素。

学校文化是由学校全体师生员工在教育、教学和生活的长期实践与发展过程中,共同创造,不断革新所形成的独特的学校价值观、管理观和思想信仰、历史传统、行为规范、人际关系的意识形态、管理制度及精神。有人认为学校是靠领导方式和学校文化发展起来的,而管理中真正起作用的是学校文化,学校文化有着非常丰富的内容,它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校园环境要注重人文因素的渗透,体现其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要让校园每个角落、每个设施和一草一木都能与学生交流,与学生同呼吸共成长,关于校园文化隐性课程中的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艺术熏陶等方面在前届论文交流中,会员们谈了许多,这里不在重复,我就沉浸教育、校本课程资源两方面谈点看法与会员们交流。

沉浸教学是将学生置于特定的环境中,使其耳濡目染,潜移默化,这种方法在德育中应用较多,其他学科是否也能借鉴?英语教学最大的困难是缺乏语境,课堂上掌握了,很快就淡化,教师教得费力,学生学起来困难,在一次英语教学研究中,我提出在校园环境中处处营造英语氛围的设想,与会人员都支持,我们将文化牌、科室牌、植物介绍牌都改成中英文两版,甚至卫生洁具的班级记号也写上中英文,课余时间同学们站立文化牌前欣赏遒劲的书写笔划,思考中英文翻译,比较中西文化,在不经意间给教育者以心理的浸染,与课堂教学相得益彰,我们也期待着自己付出的劳动能发挥出实效。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我们越来越感到教育资源的贫乏,而那种洋溢着校园文化气息,散发出生活芬芳的资源,在常规的教科书中很难找到,需要我们去挖掘和设计。花草树木是学校的物质文化,特别是高大的乔木留下几代人生活的烙印,淀积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校本课程资源。在我校时常看到,菊花盛开时,语文老师把学生带到菊花前上写作课;校园东大道两侧分别有排棕榈树,美术兴趣小组的同学经常来练“透视”,整齐排列的树木有助于他们对“透视”的理解和感悟;为构建学校植物园,我结合地理、生物两门学科的内容设计,而非一味追求美,选种了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亚寒带等不同温度带的代表树种,以及潮湿区、干旱区形态各异的植物,生物老师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带着树叶进课堂,办公楼后一片丛林,有些老师觉得太杂、过密,建议移植,但它却体现出了植物的分层现象,同学们在生活中感知了校园内的花木树木,提出许多问题:为什么香蕉树结的果实只有手指大小?桂花树先叶后花,而白玉兰为何先花后叶?腊梅冬季开花的原因等。校本课程资源不仅使师生萌发一种亲切感,愿意接受,而且和现成教科书上的带有共性的内容形成互补,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本内容,同时拓展了知识面。

    隐性课程对学生的影响是客观必然的、巨大的,后勤工作若能创造性地创设积极的隐性因素,配合正规的、显性的课堂教学,共同推行素质教育,必将收到出奇的效果。

点赞是一种美德
1次
转发是一种境界
网友评论
置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