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
阅读: 2555 时间: 2007-03-11 18:07:00 1
 我们认为,应该根据社会发展和教师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对教师角色进行重新定位。

    首先,从教师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角度,教师应由人类文明的传承者转变为人力资源的开发者。在现代社会,社会发展主要不是依靠知识的继承,而是知识的创新。这就要求教师通过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他们的道德修养,促使其素质的全面提高,特别是通过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进行人力资源的早期开发,间接地推动社会发展。因此,教师劳动今天被赋予了新的意义,教师的任务不在于简单的传递知识,而在于进行素质教育,在于知识的创新和人力资源的开发。李岚清副总理曾指出:“一位优秀的教师就是一位开发人力资源的科学家、专门家。”明确规定教师今天应承担人力资源开发者的社会角色。

    其次,从教师职业特征的角度,教师应由传统的“教书匠”转变为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专业工作者。我国《教师法》明确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国家并且颁布和实施《教师资格条例》,规定必须像医生、律师取得从业执照一样,只有取得教师资格证书的人,才能从事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这表明教师是专业工作者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专业工作者的角色地位,对于教师群体“有五个关键标准:提供重要的社会服务;具有专业理论知识;个体在本领域的实践活动中具有高度的自主权;进入该领域需要经过组织化和程序化过程;对从事该项活动有典型的伦理规范。”对于教师个体则应该加强专业品质的培育,为此,教师应该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专业的技能,主要包括广博的普通文化知识、精深的任教学科的专业知识、丰富的教育学科的专门知识、较强的教育教学的基本技能和技术。

    再次,从教师的工作过程的角度,教师应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终身学习的实践者和指导者。为了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我国于2001年召开了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并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开展了大规模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形势,迫使教师更新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实现教师角色的根本转换。一是要改变教学实施过程中主体与客体、权威与服从的师生关系,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合作者和参与者;二是在教学活动的重心上,教师应该改变仅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将传授知识
与培养能力结合起来,特别是要着重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真正做到“授人以渔”;三是要进行创新教育,加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素质的培养。

    最后,从教师与社会关系的角度,教师应由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一介书生”转变为富有社会责任感的社会工作者。在现代社会中,学校工作开放化、社会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学校与社会的联系日益密切,必须通过与社会的沟通来争取社会投资,获取有用信息,促使学校工作健康发展,这就要求教师提高社会沟通和人际交往的能力,走出学校的“围城”,发挥学校教育的社会功能,主动地接触社会、认识社会,加强与社区、家庭以及社会各界的联系,并利用教师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的优势,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使自己成为一名富有社会责任感的社会工作者,履行自己对社会应尽的义务。

    尹德秀摘自:论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 惠中 文《集美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 原文约11000字

点赞是一种美德
1次
转发是一种境界
网友评论
置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