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后勤与前勤的和谐建设
阅读: 1916 时间: 2008-09-08 22:44:00 1

 中国共产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就教育发展,该决定提出了建设和谐校园这一全新要求;在十七大报告中,再次强调了建设和谐社会这一目标。建设和谐校园,是摆在各学校面前新的更高层面的任务。建设和谐校园,实现师生和谐发展这一美好蓝图,需要实现四个和谐:领导决策层与一线人员的和谐、教师与学生的和谐、后勤与师生的和谐、校园与人的和谐。四个和谐中,在我看来,相对其他三个而言,后勤与师生的和谐是当前所有中小学都面临的一个较为棘手的难题。本文拟就此谈谈后勤与师生和谐的两点管见。

一、全力提高后勤人员素质,建设和谐的后勤队伍。

学校后勤的基本特点是摊子大、人员多、事务杂。所谓人员多,其实是临时工多。按照目前的学校编制,一个中等规模的学校,真正在后勤这个部门的在编职工也就十多个,而临时工往往达八九十人。很多工作,如食堂、寝室管理、安全保卫、卫生保洁、水电维修等,往往是一个正式职工领着几个临时工在干。对学校,他们是职工,对各自所属的临时工,他们又是管理者;这一特殊的双重身份,要求每个正式职工都要有较高的素养,能够在各自岗位上顶得上去,干得下来。但事实上,长期以来,后勤部门都是学校的“难民收容所”:不能胜任教学工作的一线教师、因历史原因或学校发展(如扩校征地需解决的土地户)而政策性落实的正式职工,往往被推向后勤部门。以笔者所了解的一些重点中学而言,类似人员差不多占了后勤编制的一半。这就导致后勤人员思想素质、业务能力等参差不齐。如不重视并解决后勤队伍建设(包括正式职工与临时工人)这一关键,势必会长期影响后勤管理水平,并严重影响到和谐校园的建设。

人是管理的第一要素。在学校管理中后勤人员具有双重性:既是接受管理的客体又是承担管理和服务“育人”的主体。他们若能主动热情为师生提供超前、优质、高效的服务,学校的后勤工作就会得到师生的关心、配合和支持,反之,则矛盾重重,互相掣肘。因此,我认为,后勤队伍建设首先要抓的就是解决思想问题。要针对后勤人员的实际情况和心理特点,开展卓有成效的思想教育工作,采取多种形式,提高他们的思想素质、品德修养,做到不贪不占,行得正,走得直;要通过物质奖励与精神鼓励等有效机制形成后勤人员,包括临时人员对学校集体的自我认同感,让能干的、肯干的、干好的有盼头,让所有后勤人员有奔头,从而自觉将个人行为纳入学校这个大集体中,纳入这个富有文化气息的场所中。从而培养起他们对学校集体的认同感,并将其转化为工作中的吃苦精神、奉献精神。

其次是建立良好的职业规范,充分发挥后勤工作在整个学校工作中的“育人”功能。长期以来,后勤人员,特别是临时工,在学校人际环境中往往处于边缘地带,老师、学生总在不经意间忽视了他们的存在。学生在校三年,虽然对其影响最大的是科任老师、班主任,但我们还要意识到,他们几乎每天都在与后勤人员打交道:进出校门有门卫,就餐有食堂工人,就寝有寝室管理人员,漫步校园有保洁工、内卫,桌椅水电有维修人员。后勤人员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深深地印在学生的心灵上。加强岗前培训与提高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建立良好的职业规范,就是要让后勤人员用真挚的感情、良好的行为举止去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教化学生;提升自身在学校人际中的地位。当然,这一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是马虎不得的。因为我们所要建立的规范,是在基础相对较差的人员身上,但我想,多借鉴一些管理经验,这里边是大有文章可做的。

第三,要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从工作流程到制度约束与监督,都要有相应的规范,确保工作安全与职工廉洁。后勤工作的一个特点就是每天都要和钱打交道,小到采买一条毛巾,大到校舍维修,无一不和钱物来往。如果管理制度与监督机制不健全,极易造成相关人员蚂蚁搬家似的贪占行为。对学校管理者而言,如果放任自流,不管是对学校还是对个人,这都是不负责任的。

二、沟通前勤与后勤,建设和谐校园的人际环境。

一般说来,前勤教师往往对后勤人员有一种心理优势,部分教师有轻视后勤的思想,认为搞后勤的没本事;同时,前勤教师对后勤意见多,难见满意评价。而后勤也不高兴:忙忙碌碌干一年,领导看不见,教师批评多。如此一来,校园人际的和谐从何谈起呢?

对于第一种情况,如学校管理层不及时发现,及时纠正,时间一长,就容易形成两大互不相融的团体,他们就会在情感上互相排斥,在工作上互相扯皮,形成不必要的人事内耗。解决这一难题,关键在学校要引导所有职工意识到:学校是个大家庭,离了谁的工作都不行。比如,开学前,后勤人员要提前到校,将课桌凳配齐,将办公用具分发到各个办公室、教研组,课本、作业本准备齐全,将各项收费工作安排就绪。放假后,教师学生都可以休息了,但后勤人员则要利用假期整修校舍、维修桌凳教学仪器等等。学校办得好,有后勤人员的一份功劳;学校办得差,也有后勤工作者的一份责任。从另一个角度讲,在一个集体工作,就要像《士兵突击》中的那句名言,对集体的每一员,我们都应该“不抛弃,不放弃”,更不应该有歧视。

而第二种情况就要复杂得多了。学校后勤工作摊子大,任务重,困难多,而服务对象往往又是要求高,体谅少。后勤人员虽然整天辛辛苦苦,忙忙碌碌,还是“众口难调”。正像有人所说的,“后勤人员费力不少,没人说好,老挨批评,老做检讨。”最常见的情形就是,教师们抱怨说:“学生的桌椅坏了,后勤不及时修补,这后勤太清闲了!”后勤主任也有他的说法:“学生把桌椅弄坏了,没有惩罚,学校从哪里出这笔钱?”班主任也有班主任的理由:“桌椅坏的原因很多,和你们不及时维修有很大关系呀!”各说各的理。根据笔者的体会,确实,在校园常规维修上,后勤有说不出的苦楚:维修人员少,维修任务又多又杂,整天跑断腿,还是跟不上维修要求;而且,从经费上讲,学校又难以拿出足额的维修费,而每一次维修就会产生一笔费用,虽然一次也许就几十上百元,但年终算帐,总数动辄以十万计,谁不心疼呢?

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五个方面去努力:一是规范报修程序,由年级或科室负责人统一上报各自所属的维修请示(特殊的紧急维修需求例外),总务处处按集中处理与缓急分开的原则,统一调度维修人员,这样可以基本上缓解教师因不明确的等待而产生的焦躁情绪;二是给维修人员规定维修时限,急不过夜,缓不过周,不允许久拖不决;三是制定公物损坏赔偿制度,对于恶意损毁公物的学生,除照价赔偿外,还要接受纪律处分,坚决刹住恶意破坏行为,为学校节约维修成本,也有利于养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四是定期请一线教师代表参加后勤处工作例会,给后勤工作提意见或建议,同时也对后勤运行的有关事项增进了解;五是后勤自身要有宣传、解释意识,定期向学生、教师宣传有关情况,做好说明、解释工作,化解不必要的误解与矛盾。

后勤与教师、后勤与学生的和谐,是一个系统工程,单靠某一方去努力是不够的,需要全校形成一个共同的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的氛围,如此,才能从根本上建设和谐、积极的校园人际关系。

点赞是一种美德
1次
转发是一种境界
网友评论
置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