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州之行,收获良多
——2016重庆市高中物理优质课大赛观摩有感
重庆市第二十九中学 文亚龙
今天,距离重庆市2016年高中物理青年教师优质课大赛决赛圆满落幕已经过去了快一周时间。在补齐了听课期间耽误的教学进度和课程后,现在终于有时间坐下来静下心梳理一下此次观课的心得与收获!
作为一名初中物理老师,非常有幸得到这一次全重庆市最高水平的高中物理优质课决赛的观摩机会。也非常高兴我校李华兵老师能代表渝中区获得一等奖。
在接到我组组长谢夕厚老师通知,要去万州听课时(并且组上可以统一向学校请假),我没有丝毫的犹豫。因为,第一、虽然我现在在初中教学,但我校29中是一所高完中,学校领导多次强调要初高中衔接的教学,而我校李华兵老师的参赛课题刚好是初三正在教学的《焦耳定律》。第二、这是一次重庆市最高水平的比赛,能够静下心来,认真观摩,一定能得到不少意想不到的收获。就这样,我们一行五人,满怀期望的踏上万州之旅。
一、万州印象
第一次到万州,我们到达万州是下午四点多钟,办公室的刘宇和佘乐老师是万州中学校友,在出发前早已向我介绍了他们美丽的家乡和令他们骄傲的母校。果真,位于长江边上的万州城在深秋季节显得婀娜多姿、风情万种。我们一行人在万州国际大酒店住下,刚好可以鸟瞰长江和跨江大桥。随后,安排好行李,我们就到万中随同李华兵老师去见他第二天要上课的学生。在排队购票的过程中,来自大重庆四面八方的,认识的,不认识的老师都在热情洋溢的讨论着万州,讨论着即将上课的课题。显然,大家都抱着同样期待的心情。
二、观摩课堂、感同深受
1、同课异构、精彩纷呈
由于第一天第四堂是我校李华兵老师在四号赛场上《焦耳定律》,所以第一天上午,我校三位老师都在四号场地听同样的课题《焦耳定律》。同样的课题,不同的表现形式,充分体现了参赛老师们的智慧。这正好与我渝中区教研员王安民老师经常开展的同课异构教研形式不谋而合。各参赛选手分别以不同的形式引入课题,或实验引入、或视频短片引入,精彩各异。在课堂高潮部分,有的注重理论推导,有的注重实验探究,有的利用物理学史介绍焦耳事迹及焦耳定律的得出历程。让我大饱眼福!
2、各有所长、百家争鸣
每位参赛选手各有所长,都力争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现给评委和听课老师。
(1)富有视角冲击力的实验
比如:蜀都中学的何坤明老师在《焦耳定律》引入中,利用口香糖包装锡箔纸和普通电池做的一个短路实验,点燃锡箔纸,点燃的不仅仅是锡箔纸,还有现场的氛围。通过此实验,形象的演绎了《焦耳定律》研究的课题——电流的热效应。
29中李华兵老师的圆筒实验非常生动形象的把学生最难理解的微观电荷运动问题宏观的体现了出来,让学生豁然开朗!
巴蜀中学的严红老师在《力的合成》一课中,通过日常生活中的菜篮子怎么放最多的矿泉水的演示实验,让学生简单的掌握了合力大小与分力间夹角的关系。
等等……,篇幅有限,遗憾不能一一列举。
(2)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合理运用
有别于传统教学的粉笔黑板板书,现代的教学技术依旧离不开板书,但又不拘泥于板书。因此合理的利用多媒体资源,能更清晰、直观的呈现教学的效果,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抽象的知识。
自编、自导、自演的短片、选取于万州本地的斜拉大桥的图片、微课在课堂中合理的运用。李华兵老师甚至用了手机投屏的技术现场直播了演示实验。这些都牢牢抓住了学生的眼球和思维、拉近了他们和课堂的距离。
三、观课后记
通过两天的观摩,我们看到了各参赛老师在课堂上精彩的表演。但上好一次优质课的艰苦付出往往超出我们的想象。不断的修改、打磨,预设各种课堂的意外情况、准确计算各个环节的用时,等等。对于这样一种体验,往往是过程重于结果。经历一次优质课的锤炼,就像是学生必须经历高考的洗礼一样,不论结果,都是教学生涯的一次成长,是对自己教学技能的一次完善。当有这样机会来临时,我们应该“痛苦”的去享受这样一次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