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来源: 广西南宁师范学校 作者: 黄幼岩
阅读: 3496 时间: 2006-05-17 07:18:00 1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以“一校一户办后勤,一校后勤办社会”为基本模式的学校后勤保障体系,已经不能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振兴教育事业的需要。如何改革学校后勤工作,有效地利用人、财、物等资源,促进后勤管理更好地发挥为教育教学服务的功能,成为广大学校急需解决的问题。《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为高校后勤改革指明了方向:“高等教育学校后勤化工作的改革,对于保证教育改革顺利进行极为重要,改革的方向是实行社会化。”而近年来,如火如荼的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实践。但中学在财务、规模、学生情况及政策支持等等方面与大学存在较大差异,中学的改革不能照搬高校的成功经验。那么,中学后勤工作如何进行改革呢?几年来。我校在这些方面做了一些尝试,取得一定的成功,本文拟将介绍我校改革的一些情况,并就中学后勤社会化改革问题谈谈个人的知识。

一、我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尝试

1、解散文印室,把“社会服务”引进校园。

原我校文印室共有5名正式工,他们承担了全校各种复习资料、段期考试题、通知、宣传资料等印发工作。一直以来,文印室基本上能按时完成学校交给的任务,但是文印室工作也存在两个比较严重的问题:一是职工的服务意识不强,态度不好,经常搞变相有偿服务,有意无意地向需要印制资料的教师谈“条件”,讨“好处”,比如暗示教师“送西瓜”“请吃饭”等额外要求。虽然有可能是说者无意,但听者有心,一些内心不愿却又感到不好意思的教师不得不带上一些小吃去感谢他们,而一些不理会暗示、不就范的教师则常遭到另眼的服务。文印室的服务方式让教师感到非常窝火,学校几乎每天都接受到有关文印室服务质量差的各种投诉。二是职工无节俭意识,辅张浪费,亏损大。纸张、油墨乱扔,文印设备不善维护保养,损坏维修费用居高不下,8开印刷纸张按0.10元的价格收费竟然还收不回成本。

1999年,我校解散了文印室,并公开向社会招标。经谈判后,我校与社会上一家印刷厂签订合作协议,印刷厂全面承担我校文印室的职能,我校仅提供场地,文印室的人员聘请、工资福利、设备购买、水电费等均由厂方负责。印刷纸张的费用以每张8开双面印刷纸的价格按0.07元的标准支付给厂方。合作几年来,学校尝到了“社会化服务”的甜头:①减少了开支。每年仅就不用支付人员工资、设备购置和水电费用的开支,学校就节约了将近15万元;②享受优质服务。厂方提供24小时服务,随喊随到,全方位为师生提供各种服务。民意测验中,师生对文印室工作的满意率最高,对文印室的意见反馈基本上是零投诉!

2、开放体育馆,发挥学校优质资源服务社会的作用。

我校投资1200万元兴建了一座体育馆,体育馆正式投入使用后,每年的维护和保洁等费用开支很大。为了减轻学校负担,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向社会提供服务,2000年,学校决定开放体育馆,并与体育集团公司签订协议。将体育馆承包给体育集团公司,由其全面接管体育馆各项工作,周一至周五白天免费向全校师生服务,满足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需要,节假日和晚上留一半场地供教职工免费使用,一半向社会开放。3年来,学校没有投入什么人力、物力,在体育集团公司营运管理下,体育馆商机无限,承办了“摩托罗拉羽毛球天王挑战赛”、“民歌节”等各种大小型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校企合作,积极探索后勤服务的“双赢”机制。

2001年,我校新建的四栋公寓楼主体落成后,公寓楼的热水供应成了学校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热水的供应设备常用的有电锅炉、电锅和太阳能装置等三种,不管是用电、油,还是用太阳能供热,其设备费都在6090万元之间,而且日后的日常运行费用每年至少要十几万元。由于学校刚贷款两仟多万元建设公寓楼,再投资建设热水供应系统,学校实在难于承担如此沉重的负担。为此,学校积极与各供应商洽淡合作事宜,经多家比较,权衡各种技术优劣后,我校选择与市康新技术研究所合作,采用了与传统方式不同的热泵供热技术。按协议规定,所有技术引进和设备购置和日常维修均由康新研究承担,校方仅负责协助公司收取热水费。公司收回所有投资成本后,合作双方对半分成利润。对学校来说,不用投入一分钱.就解决了公寓楼热水供应问题,又没有任何风险,还能产生效益,可谓一箭双雕、对于研究所来说,由于新技术的运用,也给其带来了预期的效果。据统计,每供1吨热水仅耗8度电,一学期下来在满足四栋公寓楼346问房日夜供水(约日均120吨热水)的情况下,整个供热系统仅耗电150000度,按市物价部门审核的收费标准(22元/吨热水)计,扣除电费、冷水费、管理费等成本后,每学期可获利润15!经三年运行后,研究所收回了设备投入的67万成本,从2004年起,双方每年各获15万元的纯收入,经济效益显著。

    除热水供应项目外,开水、纯净饮用水供应项目也都通讨这种校企合作的方式进行开发。并且也都产生了良好的效益。

    4.改革收费方式,规范收费行为。

    我校共有3400多学生,有56个教学班,往常开学注册缴费时,是由各班主任和行政人员收齐各班费用后,再统一交给学校财务室,财务室再交给银行。这种传统的收费模式弊端突出:一是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每次收费都要投入100多人参与,占用几十问教室。二是收费过程繁琐、缓慢。各方怨声大。为了避免收到假钞.班主任不得不小心翼翼边收钱边登记人民币的编号。由于慢,家长只好排起长队交费。在严寒或酷暑环境中长时间站立,自然烦躁不已,怨声载道。三是缺交、少交的费用多,难于及时清理。每次收费,总有些家长怕排长队而不及时交钱给班主任,而一些班主任也懒得多次催促家长交费.财务人员收取班主任交来费用时.也只是核对总数.难于顾及谁交谁没交。虽然每年都有人反馈有人不交学费,但环节多.过程繁.相关收费人员责任心不强而无法及时清理。四是容易出现“搭车”收费现象,由于通过班主任收费,一些班主任也借此机会收取班会费、资料费等费用,又不跟学生家长讲清楚,结果每次收费都有不少学生家长投诉,学校乱收费现象屡禁不止。

    2000年起,我校改革了收费方式,采用银行代扣代缴的方式,借用银行机构为学校提供优质的收费服务。学生每人办理一本存折,并预先存入一定数量的款额。学校办公室根据物价部门批准的收费项目和标准详细列好每个学生应交费用的清单,并把清单交给银行代扣。改革收费方式以来,困扰学校收费的问题都得到很好解决:基本上不再投入多少人力物力:减轻了班主任的收费负担:家长不用拿现金来校排队交费:学校杜绝了乱收费现象。

    5.打破食堂“统包”模式,进行分组经营改革的尝试。

    我校是内容制学校,3000多名学生住校吃饭,在食堂由后勤处统一管理、统一运作经营的“统包”时期,各种弊端凸现明显,食堂“饭难吃、脸难看、话难听”的问题一直无法得到解决。2001年学校打破食堂的“统包”管理模式,解散了食堂人员,把食堂分成四组,公开向社会招标,让其自己聘用人员,独立经营,自负赢亏。学校食堂管理中心负责对各组的卫生、质量进行检查和监督。

    食堂分组经营改革以来,由于引入竞争机制,引入社会上多种多样灵活的管理和经营模式,学校食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工人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明显提高,菜的品种和花样有所增多,学生的投诉越来越少,食堂的效益明显好转。

    二、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思考

    1.观念的更新,是确保后勤社会化改革顺利进行的关键。

    中学后勤社会化改革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程,改革中的每一步都伴随着复杂的思想矛盾和激烈的新旧观念冲突。用旧观念去评判新事物,其结果只能是压抑,甚至是扼杀新事物。后勤社会化是新东西,是新事物,需要学校的决策者破除抱残守缺、因循守旧的观念,树立大胆开拓,勇于创新的观念。看准了,就要大胆地试,大胆地闯,这样才会走出一条适合自己学校后勤社会化的一条新路和好路。

    我校在考察学生公寓热水供应系统能否利用“热泵”技术时,因为其技术新,一些观念陈旧的同志心存排斥,认为“异想天开”、  “天方夜谭”、  “浪费考察时问”,还有一些同志对这种系统一年能为学校节省十几万元电费表示怀疑,认为是“商家布下陷阱等让学校钻”……。最后谈判到“校方不用投资就有热水供应,并有经济回报”时,他们才勉强同意搞校企合作方式。同样,在撤销文印室时,有人认为“试题会泄漏”、“服务会更差”、“商家肯定会破产”等等,在进行食堂分组经营改革前,也有人“泼冷水”。“好端端的,干吗要改”、“恶性竞争,肯定出问题”、“让外面来搞。更差!”“肯定会乱的”……应该说,不管我校采取哪一种后勤社会化服务的形式,都会碰到一股旧势力的阻挠,但是学校的主要决策者,在搞好思想动员的基础上,看准确形势,把好方向,以百折不挠的勇气和坚定不移的决心,积极探索。大胆实践,使我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得以顺利进行。

    2.实现“三个有利”是实施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硬道理。

    中学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模式有多种多样,各地区、各学校或学校内的不同项目都可以采取不同的途径和方法,由于没有固定的模式和方法直接套用,在实施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过程中,会出现各种争议。采用哪种方式更合理、更科学,不能用思辩方式来论证,只能通过实践来证明。而最终检验其成效的标准,只能用“三个有利”来衡量,即是否有利于为教育教学和师生员工生活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是否有利于减少学校和学生生活负担,降低后勤服务成本,提高办学效益:是否有利于保证学校的发展和稳定。  “不管是黑猫白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只要符合“三个有利”,任何形式的后勤社会化改革都可以大胆地闯,大胆地于。

    3.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是中学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规律。

    我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取得一定的成功,主要原因之一是我们不刻意采用固定模式或途径进行改革,则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不同的服务项目、资源优劣、社会参与程度进行尝试。如体育馆的“承包制”,食堂的“目标管理制”学生公寓热水供应系统的“校企合作模式”:文印室的“租让方式”等等,尽管改革方式不同,但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中学后勤社会化改革之所以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是由于各学校的实际情况不同:地理位置不同,有的在城市,有的在农村,有的在发达地区,有的在欠发达地区;办学规模大小不同;办学水平高低不同:学校历史长短不同;创收能力强弱不同:物质条件好坏不同:人员素质优劣不同。这些差异必然会使各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范围、内容、程度、途径和方法有所不同。因此,中学后勤社会化改革一定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努力做到因地、因校、因事制宜,才能取得改革的成功。

    4.换位思考、尊重理解,是后勤社会化改革成功的基础。

    学校的后勤工作属于第三产业的范畴,必然有产业化属性。在推进后勤社会化改革时,必须充分认识到我们所追求的效益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在具体运作时,一定要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手抓。而要处理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就必须理好甲(校方)和乙(经营者)双方的责、权、利问题。双方要相互尊重和理解,要能站在对方的立场来考虑问题,双方才容易沟通,才能统一认识。特别是对于校方来说,在兼顾学校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一定要留有一定的利益空间站经营者,因为经营者进入学校市场后,必须有一定的成本投入,如无利润或利润太低,使经营者无法生存或缺乏动力,则不得使后勤社会化服务得到可持续发展。只有甲乙双方平等合作,相互尊重理解,取得“双赢”的效果,才能保证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真正取得成功。

   

    编者按:本刑转载《中国教育报》赵小雅同志的文章。这是一篇报道探讨和尝试中学后勤社会化问题的文章。该文思路开阔,观点鲜明,主题突出,有点有面(城市农村、重点一般),作者指出“中学后勤改革是不是与大学后勤改革采用一样的思路和模式”的问题,值得大家思考。

transfer prescription coupon evans.com.mx free cialis coupon 2016
点赞是一种美德
1次
转发是一种境界
网友评论
置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