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校园文化
1、校园文化的含义
校园文化是与社会主流文化相对应的一种亚文化现象。它是指在一个学校内,经过长期发展积淀而成的,以校内师生为主体创造并形成共识的价值观念、办学思想、群体意识、行为规范等构成的价值观体系,是一个学校校园精神与氛围的集中体现。
这里要注意的是,校园文化不同于主流文化,它是与主流文化相对应的亚文化。它的适用范围局限于校园内,其形成过程是学校的长期发展、积淀,其目标是营造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和和促进教师发挥聪明才智、乐业奉献的环境条件,因此它不同于社会文化。由于教育自身的特点,校园文化必须保持相当的纯净度,因此它与社会主流文化特别是时尚文化永远都隔着一堵墙。这是由学生成长的需要、教师的职业特点和学校教育的特定目标决定的。
但又不是说,校园文化与主流文化没有关系。校园文化作为“亚文化”现象,是社会主流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主流文化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它总是要与国家所倡导的文化主流相一致,即校园文化所提倡的价值观念、办学思想、群体意识、行为规范等必须符合国家主流价值观的要求,任何违背国家主流价值观的校园文化都是毫无价值、也不可能存在的。
2、 校园文化的特点
(1)作用的持久性、稳定性。校园文化一经形成,它作为一所学校的灵魂,会一直延续下去,持久地、稳定地对学生和教师的思想和行为,对学校的发展起作用。因此对校园文化的设计绝不能采取功利式的、短期的行为态度。
(2)相对的封闭性。青少年的特点和社会的复杂性决定了中小学必须具有相对的封闭性。青少年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期,他们的生理、心理发育还不成熟,而社会上又存在着各种各样复杂多变的不良因素,特别是一些时尚文化,会对青少年的成长带来相当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对基础教育来说,一定的封闭性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必须的。我曾访问过美国的许多学校。美国的大学没有围墙,可以说是非常开放的。但美国的中小学却无一例外地用高墙围住,连校门也特别地小,可以说是高度封闭的。我曾问过美方为什么把中小学围得像座监狱,美方回答,这是为了保护学生。因为学生是未成年人,必须给予特别的保护。社会是很复杂的,用高墙就是为了把学生与社会上各种不良的东西隔绝开。没有一定的封闭,过早地让学生与复杂的社会融合,是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的。今天的封闭正是为了明天的开放。我国的情况其实也一样,许多家长每天都在接送自己的孩子上学,原因就是路上不安全,小学生被拐卖的现象时有发生,中学生在放学路上遭抢劫的现象也不在少数,学校周围的“三室一厅”更是容易导致中学生走入歧途。而且随着开放力度的加大,西方各种价值观念、时尚文化正大量涌入,其中有相当多的内容不但是庸俗的,而且对青少年的成长是极为有害的。如目前在相当多的青少年学生中,春节不热圣诞热,“五四”不热却热“情人节”,当然我们不反对中西文化的碰撞和交融,但我们永远不能忘了我们是中华民族的子孙,不能忘了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文化传统,否则,还谈什么爱国主义教育?因此,不保持一定的封闭性,侈谈开放是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的。拿我们学校来说,为了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和安定的学习环境,不仅在校门口设置了保安,而且与公安部门一起对学校周边环境进行了整治。还通过升旗仪式的讲话,宣传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并通过各种规章制度隔断时尚文化对校园文化的冲击。
(3)学校间的差异性。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学校共同的价值观念、价值判断、价值取向。它产生于学校自身,得到全体成员的认同和维护并随着学校的发展而不断强化,最终成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源泉。这是校园文化的共性。但校园文化凝聚了一所学校长期发展所积淀的精神,它是学校自己所特有的,必然有自己的特点。如清华大学的严谨扎实,与北京大学的思想活跃就形成了不同的文化风格,反映了不同学校的价值取向差异,但又都得到了学校内部成员的认同。注意到校园文化的差异性,我们就会明白,校园文化是不能随意“克隆”的。
3、 校园文化的分类
校园文化按不同的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类方法。
(1)按校园文化适用的范围分,校园文化可分为管理文化、教师文化和学生文化。
(2)按校园文化的形态分,校园文化可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3)按校园文化的性质分,校园文化可分为环境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
(4)按照校园文化的层次分,校园文化可按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顺序分为表层文化、浅层文化、内层文化和深层文化:
表层文化指校园的物质文化,如学校的校舍、设施、环境体现出的文化色彩。
浅层文化指校园的行为文化,它是由学校成员的行为体现出的文化氛围。
内层文化指校园的制度文化,即由学校各项制度体现出的文化特点。
深层文化指校园的精神文化,即由学校倡导的价值观念决定的办学思想和群体意识。
不管校园文化怎么分类,校园的精神文化即校园的精神、理念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是一个学校的校魂,是贯穿于校园文化各层次的精髓,是校园文化各层次中最为稳定的部分。
学校的精神、理念是指学校的制度和规范。其中制度是成文的,大家要遵守的;规范可能是成文的,也可能是不成文的,但大家也都会自觉遵守的。比如教师和学生见面要相互问好;同学遇到了困难,大家都肯于帮助;同学取得优秀成绩,别人都为之高兴,等等。这种精神、理念会通过学校的各种活动和行为来体现。在管理中,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在各种交往中,大家由于价值标准相同,就容易取得认同。这种精神、理念还贯穿于学校的环境建设之中。
二、为什么要建设校园文化
1、校园文化是学校的品牌,是一所学校巨大的无形资产。
校园文化建设有助于学校形象的塑造,学校形象是一个学校在社会公众、家长、学生心目中的总体印象,是学校文化的外显形态。它包 括学校管理者的形象、教师的形象、在校生和毕业生的形象、教育教学活动的形象、公共关系的形象,总之,学校形象是学校综合因素形成的在社会公众、家长、学生心目中总体印象。
创设学校形象实际就是创造学校的品牌。而品牌的价值是无法用物质价值来衡量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家都喜欢用“教育竞争”这个词,教育竞争首先是品牌的竞争。学校形象、学校品牌对一所学校的生存到至关重要,它是竞争中成败的重要因素。教育发展比较成熟的地区、学校之间的竞争,实际上已经开始由学生生源和毕业生出路的竞争转向学校形象的竞争,也就是学校品牌的竞争。名牌学校给学生和家长以安全感、成就感、满足感,家长们不惜巨资进行择校就生动地反映了这种价值取向。如果一所学校的创新精神通过学校文化的外显,塑造了学校的创新形象,那必将会成为保持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前沿地位的驱动力量。如果一所学校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学生成才造就了快速通道,那这个学校肯定会得到家长、社会的首肯而步上跨越式发展的康庄大道。
因此,学校应当在加强硬件、软件建设的同时,必须重视学校文化这一无形资产的建设。
2、校园文化也是学校凝聚力的源泉。一所学校经过长期的努力,形成的校园文化,是一笔不可估量的财富。因为校园文化通过与教师、学生的交互作用,能使自在的环境变成能动的环境,对广大教师和学生发挥作用、实施影响,从而转化成教师和学生的自觉意识。特别是通过制度规范、活动行为、环境建设体现学校的理念和精神,即校园的精神文化会使大家由于有价值的认同,而产生强大的凝聚力。一所有深厚底蕴的校园文化的学校,必然能够凝聚人心,必然能汇聚起大批优秀教师的加盟,也必然会创出辉煌的业绩来。
3、校园文化是学生成长和教师发展的重要生态环境。学生成长和和教师发展的环境用“生态”两字,有两方面的含义,其一,这个环境是个有机的环境系统;其二,这个环境系统是个可持续发展的系统。优秀的校园环境不仅有利于把学生培养成优秀的人才,也有利于吸引优秀的教师,还能为优秀教师发挥作用创造更好的条件,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般讲的校园生态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基本方面,也叫硬环境和软环境。硬环境主要包括学校的建筑、设施等工作和生活的条件;而软环境则包括了学生成长和教师发展所需要的其它条件,如良好的校风、学风和教风,追求知识、崇尚文明的文化氛围,尊重科学、开拓创新的学术气氛,知识更新和再学习的文化环境,宽广的、多元的信息交流环境,知识转化、施展才能所需要的制度环境,保证心情舒畅地开展工作所需要的人际关系环境等等。这种软环境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校园文化环境。种种现象说明,学校的社会环境也即文化环境是学生成才和教师发展所主要依赖的环境,自然环境只起到辅助作用。
“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现在的学校都十分重视吸引优秀教师,优秀教师是学校教育生产力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校长们提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事业留人”等一系列吸引人才的招术,但千招万招,最重要的还是要有一个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待遇、感情不再是人才追求的主要目标。一所学校只有具备了在事业上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对人才才会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才能留得住人才;如果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建设,只片面强调物质条件如何优越,生活水平如何可以保证,即使是好不容易引进来的人才,也留不住,更何谈发挥作用?由于人才软环境越来越取代硬环境的影响并处于主导地位,自然条件较差的学校也可以通过努力营造适宜人才生存的软环境,使自己在参与人才竞争时与自然条件优越的学校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加强人才软环境的建设,也应该是重点学校实施人才战略的重要举措。实践证明,软环境即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才是构成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生态环境的中心内容。
三、怎样进行学校文化的建设
因为校园文化建设涉及面很广,我这里主要谈校园的精神文化建设。
1、建设学校文化要把道德文化建设作为基础,放在首位。
学校应将基础道德教育的内涵作为办学理念的重要构成因素,从学校的办学传统中,发现和提取有特点的道德“基因”,逐步升华为学校价值标准的共识;应当使学校的各项制度有利于促进、支持和鼓励共同价值标准的形成,使学校师生无论年长年幼,无论水平高低,都能以认同这一价值观念而获得心理的愉悦;还应积累过去和现在有关体现基础道德内涵的标志性名言、人物、故事、实物,使之逐渐成为学校的经典;应当使学校校园环境有助于形成良好的道德氛围。
如果一所学校经过长期的努力,真正形成了学校的道德文化,这将是一笔不可估量的财富。因为学校文化通过与教师学生的交互作用,使自在的环境变成能动的环境,对广大教师和学生发挥作用、实施影响,会转化成教师和学生的自觉意识。
2、坚持“以人为本”,提倡人文管理。
学校管理有各种类型,大致有人治管理、法治管理、“无为”管理、德治管理、人文管理等。
人治管理依赖个人权威实行管理,其优点是效率高,但容易形成个人专断;法治管理的特点是一切以法律法规为依据,简易公正,但缺少人情味;“无为”管理利于营造自由、宽松的环境,却易于出现放任自流的状况;德治管理强调以德治校,领导的道德品格和群众的道德素养是管理的主柱,其缺点是见效慢。
人文管理是一种“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的管理,是以人为本的管理,人文管理也讲个人权威,但这种权威是建立在校长个人人格魅力基础上的权威。人文管理也讲法规,但强调法规是为人服务的。人文管理尤其讲管理文化,强调人的观念和情感在管理中的作用。人文管理重视人在管理过程中自身的完善,人既是管理的出发点也是管理的归宿。
人文管理关键是要做到“目中有人”。学校管理的主要对象是“人”和“物”两大类。管理工作中无时不遇到“人”和“物”的关系,在处理“人”和“物”的关系时,必须坚持“先人后物”的原则,不能“先物后人”,更不能“见物不见人”。我们学校在管理中强调,校长要善待教师,教师要善待学生,就是要求我们的干部,我们的教师,首先要做到“目中有人”。
“目中有人”可以表现在许多方面。如图书馆工作,就应认识到图书是为学生、教师服务的,目的不是管好书,而是提供好服务。努力扩大图书的流动量,就是这种服务的表现。因此我校在图书馆实行了“全方位、全天候、全开放”的“三全服务”制度。在管理思想上,对学校资源的管理,如图书馆、实验室、计算机教室等学校教育资源的管理,也有一个是把东西管好的“看摊儿”式管理,还是利用其资源及设备充分为师生服务的管理问题。——“看摊儿”就是“见物不见人”,为师生服务就是“以人为本”。“东西坏了不可惜,放坏了才真可惜”,这是对教学设备管理的一条基本原则。作为学校校长,要充分考虑校园环境建设是有利于师生的生活、学习和健康,还是不利于师生的生活、学习和健康?前者就是“目中有人”,后者就是“目中无人”。教学中如何处理教材、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关系,也同样有个“目中有人”——以人为本的问题。如何看待学生与分数的关系,也有一个正确处理“人”和“物”关系的问题。不能否认,在教学中,目前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不顾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而违反教育规律、一味追求高分数的教育行为,这是一种严重的“见物不见人”的行为,这种行为往往表露出学校和教师的一种功利思想。在“人”和“物”两者发生矛盾的时候,宁可牺牲一点“物”(分数),也要保护“人”(学生),这就是“目中有人”,这才是以人为本。
3、重视群体观念在学校管理中的定向和指导作用
群体观念,包括群体精神、群体意识和群体作风等,在我们学校也被称为“团队精神”。它是我们学校走向辉煌的法宝。这些年我校正是由于把团队合作精神融进了每个教职工的血液中,才有了中考七连冠的辉煌业绩,才有了近几年高考所实现的跨越式发展。。
一个集体有了统一的观念,才能有统一的目标、统一的意志,才能万众一心,否则就会思想涣散,一盘散沙。因此,学校领导要通过大力提倡、培植、宣传,形成学校的群体精神和群体意识,树立良好的校风。群体精神和群体意识服务于统一意志,它是从价值取向方面对师生员工的一种引导,是学校目标的一种指向。
群体作风虽是非纪律性、非规章制度性的,但却是规范群体成员的无形准则。它不用强迫,却能造成良好的舆论和氛围,很好地影响和规范师生员工的行为。我们学校不断倡导“聚精会神搞教育,一心一意谋发展”的团队合作精神,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放在教师管理上,教师管理的重点就放在师德管理上,有一支师德高尚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我们的教育质量才能得到最根本的保证。我们把“聚精会神、一心一意”解读为:每个教职工都要把兴奋的着力点放在本职工作上,放在教育上,放在学校的发展上,每个教职工都要做到:多琢磨工作,少琢磨人;多琢磨自己,少琢磨他人;对他人的帮助要心存感激,相互间多支持,不拆台;多理解,少误会;多体谅,少埋怨;多建议,少批判;多看人长处,少看人短处;有意见当面说,不要背后非议。经多年的积淀,我校形成了“严谨、求实、文明、奋进”的校风,“尽职、严格、爱生、善导”的教风和“主动、扎实、刻苦、创造”的学风。
4、发挥情感的亲和力与凝聚力。
人是有情感的,情感在人的工作和生活中有特殊的作用。有了情感才能有同情、有理解、有爱心、有热情,它在学校这样的集体中能起一种亲和与凝聚的作用,所以校长要重视情感在管理中的作用。在我们学校,强调“校长善待教师,教师要善待学生,学校管理应体现人文关怀。”首先是要善待教师,因为“师是教之本”。“善待”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首先是尊重。要尊重教师的人格,校长和教师在政治上和人格上都是平等的,校长同教师之间除了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外,更是同事的关系、朋友的关系;尊重教师在学校中的地位,强调发扬教师在学校的教学和管理工作中的主人翁精神;尊重教师的创新精神,鼓励和支持教师的教育创新;还要尊重教师自我完善的要求,主要是完善人格的要求、完善知识能力的要求等。
其次是宽容。对人要宽容,“严以律已,宽以待人”。只有宽以待人才能够有包容,大家才有“安全感”,才能形成比较宽松的环境,才有民主的气氛,学校才有生气、有活力。这里说的“宽”是指对人不能求全责备。孔子说:“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理更也,人皆仰之。”孔子还说:“过而不改,是谓过矣。”改不了的错误才是真正的错误,能够改正并且努力去改正的错误应当说是“好错误”,这就是所谓“吃一堑,长一智”。“宽”的另一个含义,是指宽宏大量、有气度、容得下,要不计前嫌,特别是要像善待普通人一样善待曾经错误对待过自己的人。正如孔子所说的:“宽以得众,惠足以使人。”我们所说的包容,就是要能包容各种各样的人,包括意见不同的人、有缺点的人、犯了错误的人。“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有了包容才能最大限度地团结人,队伍才能兴旺,事业才能发达。
第三是激励。满足需要是人的本性之一,所以应当重视激励的功能。人的需要既有物质方面的需要,也有精神方面的需要,因此激励也应有物质的激励和精神的激励。对于知识分子来说,在物质待遇得到基本保障之后,更看重的是精神的激励。精神激励有目标激励、信任激励、肯定激励等。目标激励,包括群体目标和个人目标。群体目标是一个群体所有的成员在某个时期统一的价值取向,是凝聚人心的基础。个人目标则是个人完善的需要,是个体发展的一种强大驱动力。信任激励,信任是相互的,领导对群众信任才能得到群众的信任。中国人从来把诚、信合在一起说,对人只有诚恳、诚心、诚意,才能有对人的信任,才能得到别人的信任。中国知识分子历来有“士为知已者死”的传统精神,足见待人以诚的重要。肯定激励,要肯定教师的劳动,特别要肯定教师的工作成绩,使作出成绩的教师能够受人尊敬、受人爱戴。
我们学校建立了校长接待日制度,教师有什么意见,有什么心里话都可以直接和校长谈;我们还在每年九月份开展“金点子”活动,鼓励教师为学校的发展献计献策。这些都让教师们感到学校的干部与教职工之间只有分工的不同,大家都有是学校的主人,在情感上产生了亲和力与凝聚力,大家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俗话说“人心齐,泰山移”,在学校的发展中,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5、营造高品位的文化氛围。
营造高品位文化氛围,就是要注重管理文化,倡导博爱思想。
“博爱之谓仁。”(韩愈《原道》)可见博爱是一种崇高的思想品德。博爱就是要爱人、爱群、爱物以及爱一切美好的东西。“爱人”,既是一种传统精神也是一种现代精神。孔子曰:“仁者爱人。”“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是我们民族的传统精神;“爱人”也是现代人文管理的核心精神,是管理人性化的集中体现。“爱人”就是要爱学生、爱教师、爱同事、爱周围所有的人;“爱人”还要爱惜人的才能,用人之长,避人之短,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我们强调:学校领导班子中每个人都不是完人,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各自发挥长处,班子就可以是一个较为完美的班子,就象唱京剧一样,有了好的生、旦、净、末、丑,才能唱一出“龙凤呈祥”的好戏,我们学校的干部队伍可以说是最精干的队伍,大家分工不分家,为了学校发展这个共同的目标,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所以办事效率特别高。这个道理推广到整个学校也一样。“爱群”,就是爱自己所归属的大群体、小群体,并为之作出贡献。“爱物”,就是要爱惜人类的劳动成果,爱护环境、热爱自然。一切美好的东西都具有真、善、美的属性,所以爱一切美好的东西就是爱真、善、美。
特别强调的是要把“爱生”作为师德规范的核心要求。“爱生”的“爱”是一种泛爱,“爱生”要爱所有的学生。我校教师从长期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悟出一个道理:“爱学生就是满足每一个学生的需要。”任何一个学生都需要引导、需要鼓励、需要呵护,教师必须明白这个道理。我校还把“求真、崇善、爱美”和“爱国家、爱集体、爱社会主义”作为学生人格培养的重要内容,并提出“三爱”的要求就要从“爱校、爱家、爱父母”做起。今年“三八”妇女节,我校在学生中开展了以“把文明礼仪延伸到家庭”为主题的系列流动,包括写一篇“我爱我的母亲”的作文,为母亲做一件好事,了解父母的要求,制订“家庭文明忌语”等。所有这些,都是基于上述的博爱思想。
6、大力倡导几个主题词。
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中,我校在教师中大力倡导、弘扬“尊重、支持、合作、发展”这四个主题词,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人才支持。
“尊重”:素质教育观的核心是学生观,学生观的核心是帮助学生建立自尊。《学习与革命》一书中把学生在学校学习的内容分为四个层面:自尊;生活技能的培训;学会选择学习;具有特定的学习能力、健体能力和艺术能力。其中把自尊放在第一位。我认为教育就其本质来说,就在于让学生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有自尊,学生就不会在挫折中趴下,就会一次又一次在挫折中崛起。只有尊重学生,才会拉近教育与人的关系,才能使教育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尊重什么?当然有许多问题值得深入探讨,但必须要尊重学生的尊严,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质疑精神。怎样尊重?首先从平等对待学生,允许学生把话讲完,让学生坐下来谈话做起。
“支持”:教育工作者所有的努力,学校工作的所有的方面,开展的所有的活动,为学生的所有的设想设计都是一个宗旨: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一个支持性的环境,创建支持学生发展的平台,为此,我们要努力了解、尊重、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也就是要关爱学生。这里的“关爱”一词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关心;二是爱护。由于学生是未成年人,他们还不成熟,不会自己很好地关心爱护自己,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能否得到真诚的关爱,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健康成长。
“合作”:是市场经济社会的需要,是人与人交往的第一素质,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需要。合作得好能使人愉快,能为工作增加附加值。老师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之间都要有一个相互合作的意识,在合作中学习,在合作中共同发展。
“发展”:我们的一切工作最终要落实到发展上,包括学校的发展,学生的发展,教师自身的发展。我们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基础采取不同的措施,为学生一生的成长做好奠基工作。既要理直气壮培育“精英”,又要真心实意呵护“大众”,既为学生参与高考竞争提供实力,又为学生终身发展夯实基础。为此,我们要振奋精神,深化内涵,苦练内功,开拓创新。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大课题,是我们需要不断探索的课题,这里我仅就我们学校的实践谈了自己的一些体会,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我愿与各位在今后的实践中继续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