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中教师角色要实现十大转变
阅读: 2670 时间: 2006-02-22 14:29:00 1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是推动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即由被动接受性学习向主动探究性学习转变。要实现这一转变,教师必须从传统中走出来,其角色要实现以下十大转变:

  1、由“权威”向“非权威”转变。 新课程允许教师在某些知识领域有不懂的问题,而不是绝对的权威。教师可以向学生学习,可以向学生承认自己不懂的问题,可以请学生帮助解决教学中的疑难。教师不应该以“知识的权威”自居,而应该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平等的交流,是一种享受,是一种生命的呼唤。

  2、由“指导者”向“促进者”转变。 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而不仅仅是指导者,要变“牵着学生走”为“推着学生走”,要变“给学生压力”为“给学生动力”,用鞭策、激励、赏识等手段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3、 由“导师”向“学友”转变 。新课程倡导专家型教师,但不提倡教师站在专家的高度去要求学生。教师要有甘当学生的勇气,与学生共建课堂,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快乐,一起分享、一起成长。教师不仅要是学生的良师,更要是学生的学友。

  4、由“灵魂工程师”向“精神教练”转变。 长期以来,人们把教师比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实教师不应该作学生灵魂的设计者,而应该作学生灵魂的铸造者、净化者。教师要成为学生“心智的激励唤醒者”而不是“灵魂的预设者”,要成为学生的“精神教练”。

  5、 由“信息源”向“信息平台”转变。 传统的教学缺乏师生互动,更缺乏生生互动,教师是学生取之不尽的“知识源泉”。在新课程中,教师不仅要输出信息,而且要交换信息,更要接受学生输出的信息。教师要促成课堂中信息的双向或多向交流,因而教师要成为课堂中信息交换的平台。

  6、 由“一桶水”向“生生不息的奔河”转变。 新课程中,教师原来的一桶水可能已经过时,随着时代的变化,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这就需要教师的知识必须不断的更新,教师要成为“生生不息的奔河”,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寻到知识的甘泉。

  7、 由“挑战者”向“应战者”转变。 新的课堂不仅仅是教师向学生提出一系列问题,让学生解决问题,它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提出问题,因而常常会有学生向教师提出问题,这便是对教师的挑战,这就要求教师成为能随时接受学生挑战的应战者。

  8、 由“蜡烛”向“果树”转变 。中国的传统文化把教师比作“春蚕”、“蜡烛”,不管是春蚕还是蜡烛总是在奉献给客体的同时而毁灭掉主体。新时代的教师不能再作“春蚕”或“蜡烛”,而应该在向社会奉献的同时不断的补充营养,成为常青的“果树”。

  9、由“统治者”向“平等中的首席”转变 。新课程中教师不能再把课堂视为自己的课堂,而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不能再作课堂的统治者,因为统治者总免不了令人“惧怕”。教师应该从统治的“神坛”上走下来,与学生融为一体,与学生站在同一个平台上互动探究,在平等的交流中作“裁判”,在激烈的争论中做“首席”。

  10、 由“园丁”向“人生的引路人”转变 。“园丁”是令人尊敬的,但“园丁”又是令人遗憾的。因为园丁把花木视作“另类生命”,园丁在给花木“浇水、施肥”的同时,还要给它们“修枝”、“造型”,他们是按照园丁自己的审美标准把花木塑造出来供人们欣赏,在园丁看来不合自己情趣的“歪枝”、“残枝”是可以“判死刑”的,他们可以随意“修剪”,培育出以曲为美的“病梅”来。然而教师与学生的生命同源,因此教师不能随意“炒作”学生,应该允许学生的缺点存在,允许奇才、偏才、怪才、狂才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给学生的人生导向。

transfer prescription coupon evans.com.mx free cialis coupon 2016
点赞是一种美德
1次
转发是一种境界
网友评论
置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