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从1999年下半年开始对后勤实施社会化改革,经过半年多的运行,初步显示了其优越性,既启动内需,又拉动经济增长.从而保证学校实现良性发展。
一、我校后勤改革的意义、目的的及原则
(一)改革的意义及目的
推进后勤社会化改革是深化我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首要前提是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积极推进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不仅是提高质量和效益的需要,还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目的就是要改变学校办社会的现状.提高办学效益。一要使事企分开,二要改变以往运行机制.建立市场驱动机制。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后勤服务的规律,稳步推进社会化科学,提高服务的质量和效益。
(二)改革的基本原则
1.遵循教育规律的原则。
2.服务第一的原则。
3.积极稳妥的原则。
4.事企分开的原则。
5.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的原则。
二、我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主要内容及作法
(一)管理体制改革
坚持体制改革,实行事企分开,组建半企业化、企业化管理的后勤服务经济实体。
1.维修服务中心:以服务为主,保证教学需要。将木、水、电组成一体,统一管理。维修量化,分块到人。管理目标明确,责利挂钩。维修服务中心对家属区进行有偿服务,收取成本费、工时费。成本费上缴学校,工时费50%归集体,50%归维修者。对其他经济独立实体(如门市房、承包单位等)进行维修时,收取成本费、工时费。成本费上缴学校,工时费归集体所有。在试行期内,总务处对维修费用进行测算,算出合理数额后,向学校整体承包维修费。维修服务中心所管的冬季供暖由总务处向学校承包供暖司炉人员工资费。供暖期间。学校取消水暖工的月奖金。
2.饮食服务中心(食堂):实行自酬自支、目标管理、校内外招聘、集体入股、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1)以股份形式集资,向学校交纳抵押金。 (2)中心工作人员的一切费用和学校脱钩,由中心自理。 (3)承包后的设备投入由中心逐年自行解决。 (4)每年按规定向学校交纳规定的管理费。
3.生活服务中心:管理学生宿舍、公寓、各教学用房的卫生。以上工作人员实行局部差额承包。即扩大服务范围,增加服务项目。如:开展浆洗业务、小卖业务等。保留工资额,取消奖金,由开展服务项目自创。学校给生活服务中心定编,不足人员由中心自行解决。如学校能给中心实行定额,或按收入比例提留,中心将逐年减少人员工资,最终将达到自酬自支。
4.经营管理中心:负责学校校产管理、出租收费、承揽创收任务等。中心按学校规定的数额将校产出租费用上缴学校。总务处按照发展形式调整价格,创收部分总务处留用。以后学校不再向出租房屋维修投资,所需各类维修奖金由总务处自行解决,房租南总务处收缴后上交学校。租房者如有拖欠,将由总务处垫付,不使学校利益受损失。
学校绿化试行取消投入。在满足学校绿化需求后,绿化班组可以将自行培育的花卉投向市场创收。学校将不再向绿化投入设备、临时工作人员费用。 建立以总务主任为首的精干、高效的后勤行政管理“小机关”,纳入学校行政序列,对外代表学校行政行使职责,对内代表学校对各经济实体进行管理、检查、考核,监督、评估各服务中心服务经营状况,聘免各经济实体的负责人。
(二)人事制度改革
1.打破人员任用的终身制,建立竞聘上岗、能上能下、机动灵活的人事管理体制。
2.在定岗、定编、定责、定利的基础上,打破全民、集体、干部和工人界限。辞退现有全部临时工,将所有岗位公开招聘,双向选择,所有人员竞聘上岗。
3.各经济实体以校内为主,校内外结合形式公开招聘负责人,如果被聘负责人经营管理有方、考核满意,在下一年竞聘时,可优先考虑。
4.扩大人事自主权,各服务中心在内部管理上实行主任负责制,有权聘用或解聘其工作人员.
5.各经济实体要尽可能安排校内现有职工。
6.未聘人员,学校负担其档案工资,半年后其待遇按学校待岗人员的有关文件执行。
(三)拨款及分配制度改革
1.学校按现在后勤人员工资、奖金总额承包给总务主任,一年后削减总额20%,两年后削减总额40%,差额部分由总务处领导的四个服务中心创收补充。
2.保留个人的档案工资,奖金一律按岗位、经考核发放。
二.饮食中心在完成承包指标的前提下,盈利部分70%归总务处,做为发展基金和人员奖金、福利,30%归校外承包方。
(四)学校给予的必要保证
1.集体人员统一参加社会养老统筹保险,学校承担费用80%,个人承担20%,以解决这部分职工的后顾之忧。
2.给予基本工资、福利、医疗保障。
3.保证每人有工作岗位,待应聘职工49人,待聘岗位68个(包括清洁工岗位)。
4.提供足够的市场和发展空间.
(1)为饮食服务中心新建4300m2的现代化食堂,配齐全套设备。
(2)为生活服务中心提供了4栋学生公寓和外教、留学生公寓,学生公寓最高档次达到了3人一间,独立卫生问(沐浴问),24小时供热水(学校按物价局规定标准收取住宿费,按人数总务处留取管理费)。
(3)学校所有维修及小型工程不外包(价格低于社会上)。
(4)学校门市房等创收项目均划归总务处统一管理,在保证学校收费标准基础上,可扩大创收。
(5)学校积极为服务中心承揽工程,扩大创收渠道。
(五)强化新体制下的管理工作
1.按照企业化管理模式,制定考勤、考核、检查、评价等管理方法。
例如,职工考核分为:①出勤情况考核,早、午签到,各类请假,在岗情况检查。②工作考核,分完成工作量,达到完好率,服务满意率。③完成份外工作考核,主要指集体劳动和临时性工作。④其它考核,主要指团结互助,文明礼貌,参加学校各项活动及会议情况等。每个职工都挂牌服务,接受监督,并在总务处微机里建立了个人考核档案,做为科学考核、评职的依据。考评结果直接与经济利益挂钩。检查方式有:巡视自检,每个人负责的工作每天必巡视一遍,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班组长联合抽检,每周一次,一次检查两个部门。
2.加强思想孩育,提高自身素质。
总务处每周召开一次例会,除总结上周工作、布置下周工作外,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学习.
3.树立正气,鼓励先进。
(1)积极在职工队伍中发展党员,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带动一班人.
(2)评选先进,建立立功簿,发立功喜报。
(3)选派先进参加学校外出学习活动(冬、夏令营,出国访问)。
三、我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初步成效及下一步改革目标
(一)改革后的初步成效
1.打破了原来旧体制下的工作安排环节,变安排工作为竞聘上岗。全总务处49人在68个工作岗位上进行双向选择,真正地做到了按“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原则,择优录用。
2.增强了职工的紧迫感和工作责任心
3.提高了工作效率,提高了服务水平。
新的考核制度要求工作人员在工作上变“等工作”为“找工作”。例如,由于各维修部门加大巡视力度,使学校报修率大幅度下降,
4.提高了职工的经济收入,调动了职工的主观积极性,
改革后,总务处全体同志努力拼搏,一线维修工作人员的奖金提高了近80%,食堂工作人员奖金提高了近3倍,大大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
5.改变了职工的择业观
改革前,总务处职工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更多看重的是,是否体面、是否轻松。改革后,由于限定了岗位职数,一些正式工人从原来的岗位上撤下来后,面对的是要么选择比原来差的工作,要么下岗。经过学校与总务处的多次开会宣讲,全体职工按双向选择的原则走上了新的工作岗位。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同志们对自己所选择的工作岗位都很珍惜。走上比自己原来工作差一些岗位的同志,能从自身寻找差距。并都表示要在新岗位上做出成绩来.
(二)我校后勤改革的下一步目标
1.进一步落实、完善“事企分开,两权分离”的原则,落实、完善四个经济实体,积极寻求与市场经济的结合点,逐步增强综合实力,使后勤的四个服务中心(经济实体)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自我探索、自我发展的企业化管理经济实体。
2.进一步改革拨款制度,变单一经费划拨制为两种经费使用方式:一是能分到川户的经费核定指标划拨到用户单位,各用户单位统一计划分配使川,超支自付,节余自留。二是不能分到用户单位的经费,由学校按1999年计量运行情况划拨给总务处,由总务处承包给服务中心,完成任务,超支不补。包括:①电费,②水费,③采暖费,④维修费,⑤车辆费,⑤绿化卫生费(细则另定)。
3.我校后勤改革的远景目标是:在完善高效的后勤管理体制和服务经营机制基础上,把学校后勤全部推向社会。后勤通过成立服务公司、跨校企业集团等形式,按价值规律和市场需求决策生产、经营和服务,学校的后勤服务和保障系统市场化、多元化,做到社会办后勤,后勤服务产品的生产和经营服务活动全部社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