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认识高校与中学后勤的差异 暂缓提出“中学后勤社会化”
阅读: 1770 时间: 2006-05-17 07:25:00 1

 

   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要求,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面向2l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指出学校后勤工作改革的方向是逐步实行社会化,虽然目前高校社会化改革已步入快车道,但中学后勤要不要社会化,却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因为,高校与中学虽同属教育部门。在后勤管理机构、模式及组成上有诸多相似之处,但也存在着较多差异:

1,政策扶持不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学校与后勤服务要形成一种新型交换关系,或者说学校后勤服务各自进行专业化生产的时机在高校已经成熟,但在中小学看来还要一段时问,因为要形成这种关系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学校要有能力“购买”后勤服务。二是社会上第三产业的发展足以提供学校所需的相关优质服务,随着市场的发展,第二个条件在我国经济发展较快的沿海及东部地区可以比较快的解决。矛盾主要集中在学校的“购买力”上,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现在之所以能很快铺开,很重要的就是获取了政府在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国家从增强创新能力的大局出发,加大了对高校的资金投入。有统计数字表明,1998年全国财政教育拨款1566亿元,其中高等教育占22.7%,普高仅占7.3%。(预计普高教育财政投资点财占政教育总投资的份额还要下降。)1998年全国高考入学率30%计算,高校生人均财政拨款要比高中生人均高近10倍,而且高校通过收取学生培养成本、进行科研开发。转化成果等获得的资金要远远高于其后勤服务支出的费用,也就是说它花费在后勤服务上的精力,如果用于教学科研可获得更高的回报(经济学上讲就是高等学校自身搞后勤服务机会成本太高),而中小学则不同,且不说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即便是省级重点高中,其办学经费也不很充裕。考虑到现实社会的承受能力,我们也不能收取过高过多的费用。在学校“吃饭”都有压力,许多学校把学生食堂等作为重要创收单位的情况下,去谈“社会化”是不现实的,而日目前我国人事制度改革尚未全面铺开,学校多一个人拿财政拨款搞后勤服务,从学校角度讲总要比单纯去社会上“买”后勤服务成本要低,从经济上讲更“合理”。

2,办学规模不同、与社会接触程度不同。高等学校在教职工、学生人数和占地面积上是中学远远不能相比的。正因为如此,在其初建时期均在远离城市中心区的地方封闭建校,同时也造成了高校后勤与教学科研争资源的矛盾更为突出,正因为如此,其社会化改革也更易形成共识,在其社会化改革过程中也更易于进行规模化经营。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目的是什么,就是要降低办学成本,提高办学效益,如果仅仅一所中小学进行独立的后勤社会化改革,是很难成功的。因为中学由于学校就近人学等原因,基水上就镶嵌在城市的社区间,在其发展过程中,本身就要比高校更多地融入了“社会化”因素。如我校在发展过程中就及时引进201电话,全部解决了通讯问题:医疗、住房等服务我们也都参与了社会的同步改革。而且,由于中小学校没有规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成本过高,不符合市场经济发展原则。

3.学生情况不同。高校学生已属于成年人,他们已基本树立了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具有了一定的辨别是非的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并且在心理上和法律上具有相当的行为能力。而中学生在心理上尚未成熟,属于未成年人,他们还需要学校的教育、监督及引导。最近有人提出能不能也像高校改革那样把学生生活后勤改革作为重点,学生宿舍(公寓)搬出校园,建立学生城。我以为时机尚未成熟,因为处于中心城区的学校周围寸土寸金,用于建立商业网点、开发房地产等其收益要远远高于建学校公寓楼;如建得太远,则带来学生生活及管珲的不便,容易出现社会问题,而县级重点中学虽然没有这样的问题,但其学生受消费能力的限制,也存在诸多困难。

正是因为高校与中学实际情况的差异,我认为现阶段暂不宜提“中学后勤社会化”。

点赞是一种美德
1次
转发是一种境界
网友评论
置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