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教师校本培训的设想
来源: 合肥十三中 作者: 贾向前
阅读: 1604 时间: 2007-03-13 08:37:00 1

 

 

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和教师专业化发展需要,省、市、区先后分别下文就“十一五”期间教师的校本培训提出具体而明确的要求。合肥十三中根据上级文件精神,结合学校现状和发展前景,制定了2006~2010年教师校本培训方案。本文就这个方案出台的战略思考和实施的设想作一说明,意在进一步论证其必要性和可行性,围绕培训目标,制定培训措施,以便把这项工作扎实推进,抓出成效来。

一、教师现状分析与校本培训的目标

2006年秋,我校现有教学班28个(其中高中18个,初中10个),在校学生1600余人。作为新站区窗口学校的市级示范高中,“十一五”期间的发展目标是至2010年学校力争达到以高中为主体的30个班的完全中学(其中高中拟24个班,初中6个班)。在校学生数在1700~1800人,为创建省级示范高中奠定基础。一所学校的发展离不开教师队伍的成长。我校现有教职工总数108人。其中在编教职工86人,临时聘用人员22人。可见教师在数量上是严重短缺的。那么,教师的质量又如何呢?在编86人中,属教师系列75人。其职称分布是:高级教师16人,占21.3%;中级教师39人,占52%;初级教师20人,占26.6%。职称呈现中间多,两头少的分布状况,预计五年内将有10名以上教师退休,加上学校规模的扩大,大量新教师将加盟我校教师队伍,新教师的培训成了学校重要任务之一。学科教师的分布状况如表一所示:

 

表一:

学科

高级教师

中级教师

初级教师

语文

3

9

2

数学

2

9

2

英语

2

8

2

物理

1

1

4

化学

4

1

0

生物

1

1

1

政治

0

2

2

历史

1

4

1

地理

1

2

1

信息技术

0

1

0

音体美

1

2

2

 

显然,学科实力教师分布不平衡,政治和信息技术学科高级教师空缺,需要在引进和培训上均衡发展。在学历分布上:硕士1人,占1.3%;大学本科57人,占76%;大学专科16人,占21.3%。现有教师学历已达到教师法规定的标准。但是,要提升学校品味,就要鼓励教师在职进修,不断提升学历层次。另外,从年龄分布来看50岁以上10人,504023人,40岁以下42人,呈现中、青年教师占主流的状况,他们的精力旺盛,但经验不足,需要进一步打造。

总之,无论是教师的资历或学历,还是学科骨干教师分布的不平衡状况,无论是教师的年龄特征,还是当前初、高中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作为正规继续教育的补充和延续,以校为本的教师培训不仅必要,而且必须。学校拟通过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立足校内的培训,使我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和业务素质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一定的提高,“十一五”的总体目标是:进一步提升我校教师队伍的学历层次,研究生和本科学历比例逐年增加;高、中、初级教师比例恰当。全体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上一个新台阶。五年内拟培养区级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15~20名,市级骨干教师5~10名。在省内有一定知名度的教师3~5名。力争使我校形成一支师德高尚、观念领先、结构合理、数量充足,能驾驭新课程教学,具有较高的教育教学和教科研能力的复合型的专业化的教师队伍。

二、教师校本培训的主要原则

1.思想素质与业务能力双提高的原则。德是师之魂,无德为不师。我校的壮大和发展,得益于有支纪律严明、敬业爱岗、乐于奉献的教师群体。以全国优秀教师、合肥市十佳师德标兵陈发清,安徽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姚宏文,省模范教师、教坛新星王立新等为代表的一批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的先进典型,激励着广大教师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继承传统、发扬光大。首先从师德教育入手。2006年学校党政工团联合下文,启动新一轮师德教育活动,历时五年,通过全校集中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宣传先进教师典型,落实合肥市教师职业道德基本要求。学习有关法律、法规,对照自己的言行。然后分年级组交流、谈学习先进典型的体会,查自己的不足。个人撰写体会文章,提高认识,陶冶情操。与此同时,学校组织开展岗位练兵、上示范课、研究课、汇报课等形式提高教学能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双提高。

2.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以新课改为依托,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接受新的教育理念。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积极投身到新课改之中去。把新思想新理念融入到新课程教学中去,与新课程同行,伴新课改成长。校本培训的特点是实践性。用理论指导实践,使教师在实践中学习,在反思中成长,在研究中提高,加深对素质教育的理解,掌握新课程教学的规律和要求,转变教学行为,不断加快自身专业化进程,切勿纸上谈兵,摆花架子。

3.普遍提高与重点培养和集中培训与个人自学相结合的原则。学校好比一架钢琴,教师是弦,无论是长,是短,只有调准每一根弦,才能奏出和谐乐章。提高全体教师的素质是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然而校本培训更应该有很强的针对性。中、老年教师教学经验丰富,但是,面临更新观念,改革创新的任务。一方面,发挥他们的骨干作用,发挥他们对年轻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另一方面,在培训中,让他们接受新事物,解决新问题。对年轻教师,刚走上教学岗位,如果不让他们经历一至二轮的教学实践,不让他们对高中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在实践中的再学习,胜任高中教学是不现实的。因此,通过师徒结对子以老带新、以新促老也是校本培训的一种好形式。事实上,面向全体的集中培训,收获的是共性的东西,而个人自学,自我反思,解决的是个性的问题。点与面的结合,共性与个性的互补,才能真实有效。无论是特色教学方法的传承,还是现代教育技术的整合,都离不开学习。在这个意义上讲,校本培训又会对创造学习型学校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校本教研是校本培训的重要途径

随新课改的推进,校本教研应运而生。所谓校本教研是立足学校,以促进和高质量开展新课程改革为目的的教学研究。它最显著的特点是实践性。也就是说学校层面的教育科研应紧紧围绕教学实践,特别是以解决教师在课改中面临的问题展开的。新一轮课程改革,教师的观念必须与时俱进,教师的知识必须不断更新,教师的教学方法必须不断创新。新课程的目标是三维的,实现三维目标,对教师专业素质有非常高的要求。仅仅靠暑期短短几天的集中培训是不够的。欲使新课程顺利实施,收到成效,就要立足学校,持续培训才能见效。事实上,多年来市教育局倡导的教研“五个一”,是校本教研的很好抓手。把它作为校本培训的途径之一,就要不断创新其内涵。校本教研虽然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但离不开先进理念的引领。专业引领是强化理论对实践的指导。引领的主要方式:一是靠教师自觉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二是靠专家的指导。因此,学校规定教师每学期读一本教育学专著。像《新世纪教师素养》、《新课程教学设计与应用》、《新课程专题研修》、《教学诊断与反思》、《教师行动研究》等。学校从2007年起每年给每位教师订一份对口教学杂志。为教师的专业学习提供帮助,持久而有效的帮助,还来自同伴。学校规定同年级同课头教师成立备课组,间周活动一次,每人每学期公开分析教材至少一次,备课组统一计划、统一备课、统一测试、统一分析,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校要求每位教师每学期上一堂公开课,课后全教研组老师集体评课;双周随堂听课一节,每学期听课不少于10节。教学反思是校本教研最普通和最基本的活动形式,自我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因素。因此,学校要求教师写课后反思且每学期写一篇教学论文,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反思升华。

四、加强管理是有效校本培训的重要保证

如何使校本培训更为有效?首先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把校本培训提高到事关学校发展的高度来认识。其次,是加强领导,学校成立校本培训领导小组,由学校中层以上干部、年级组长和教研组长组成,校长任组长。组员明确分工、责任明确,做到领导与评价相结合,相辅相成。领导小组集体规划出校本培训的近期和远期目标。由教导处在每年九月制定出学年度教师培训计划,要求每学年突出1~2个重点培训专题,以课改为载体,以教研“五个一”为抓手,融教学实践与教研活动于一体,全方位、多方式展开培训活动,切实解决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具体问题,赢得全体教师的欢迎。第三,建立教师培训考评制度。教导处建立教师校本培训个人档案,设计专门登记表,由受训者本人纪实,包括受训内容,时间,地点,外出学习,“五个一”活动,获奖情况、课题研究、发表论文等。教研组长签字,教导处专人负责考核,登记,核发年度培训合格证,累计学时。每年总结一次,五年一个周期。还有学校把教师校本培训经费列入年度经费预算,每人每年不低于人民币200元。同时,每年与校本培训的有关图书、资料、报刊列入全年预算计划之中。对校本培训的讲义和自编教材给予经费支持。对校本培训的积极分子和优秀师徒给予表彰和奖励。从经费上给予校本培训有力的保证,从而把教师校本培训落在实处。

 

点赞是一种美德
1次
转发是一种境界
网友评论
置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