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一项艰巨、复杂和长期的任务,每个学校在后勤社会化过程中,都要遇到一个问题。即选择什么模式进行社会化。然而,各个学校情况千差万别各具特点,因此,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切忌“照搬”、“简单化”和“一刀切”。同时,社会化也没有固定的模式,要认真分析研究,不断调整,确定适合本单位实际具有自我特色的社会化模式。
目前,许多学校后勤仍然是“小而全”,学校办后勤,后勤办社会。在确定后勤社会化模式之前,对这个庞杂的体系,必须根据性质、职能、地位进行分类,对不同类型采取不同的措施和步骤,确保改革有序有效进行。
根据管理职能和服务内容可分为三类:
1.教育教学保障类。如保安、水电、食堂、供暖、绿化、环卫等。以对内服务教学为主,保障教学生活秩序。
2.经营服务类。如商店、理发、文印、书店、邮政、通讯、摄影、车队、工厂、农场等,这些单位具备同时对内对外服务和经营条件,可通过转换机制,最后达到“走出去”的目的。
3.社会公益类。如宾馆、医院、幼儿园等,这些单位属于社区服务范畴,可在保障对内服务基础上,逐步扩大对外服务范围,为独立发展创造条件。对这三种类型在其内部可根据不同性质进行分类,以便采取不同机制进行管理,并通过不同步骤走向社会。
根据各类后勤服务发展态势也可分为三类。
1.逐步萎缩,缺乏竞争力,难以生存和发展的后勤服务单位和项目。如医院、车队、通讯、宾馆、工厂等,可实行“萎缩”,引入市场机制,让社会去承担这部分工作,即所谓“请进来”,而校内这部分后勤服务单位或项目的职工既可以承包、租赁或购买后勤资产参与市场竞争,也可以培训、转岗再就业。
2.大力发展具有市场前景和具有自身人、财、物优势的单位和项目。如餐饮、商店、文印、农场等,政策上重点扶持优先发展,鼓励他们转轨改制,走向社会,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在竞争中不断壮大,最终融入社会第三产业的发展中。
3.稳定与学生学习、生活联系密切,社会不便满足的单位和项目。如保安、水电、书店、网吧,映像、保险代理等,这些部门涉及学生安全、教育导向,由于服务的是“特殊顾客”,应实行稳定,模拟市场机制运行,在保证对内服务的基础上,有步骤地向社会开放。
在明确后勤单位和项目类型的基础上,每个学校应根据自身性质、规模、区位等特点,选择本校社会化的模式,不过,模式也只是提供的一个基本框架而已。
从具体步骤可分为两种:
1.“一步到位”模式。有的学校后勤系统基础好、底子厚、实力强,且领导和职工改革意识强,可采取一开始就成立独立的经营实体,融入社会发展的模式。一是实施清理整顿,规范三产运作。有的学校投资失控,管理不严,对这样的项目要摸清真情,明确方向。对于好的单位和项目改大、改优、改强;对小的部门和项目可采取职工持股会、股分合作制等形式,放开搞活、发挥小的灵活性;对于差的关停并转,资产人才资金优化组合。二是实施资产经营,盘活存量资产。有的学校可将闲置房子、资产改作他用,如门面出租,使资产升值。三是优质服务,追求高额效益。有的学校有宾馆项目,要提升档次,创品牌,创特色。赢得高效。四是联合开发,共同发展。要发展就要联合,可根据自身特点,开展内外贸、二产和三产、经营和制造、前店后厂联合。有的学校地处黄金地段可联合开发房地产业。五是集约经营,实施大三产。实力强的学校后勤可以集团、公司、中心等多种形式组成实体,一般学校可就近选择其他学校后勤集团(公司),以加盟、并入、托管、联办、连锁、股份制等多种方式进入,组建跨校后勤集团(公司),实现服务商品化,生产专业化、管理企业化、体制实体化、机制市场化、规模集团化。
2.循序渐进模式。由于后勤系统在社会化中,涉及方方面面的利益较为复杂,大多数学校应采取循序渐进分步实施的模式。一般是先在后勤内部实行后勤系统的管理职能和服务职能相分离,并组成以服务为主的经济实体,通过采取承包责任制、费用包干、定额补贴、差额补贴等方式,在一段时间内使经济实体达到经济自立,最后经济实体与学校彻底分离,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建立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独立法人经济实体,实现后勤服务的社会化、产业化。
在后勤服务“分列——分离——独立”的过程中,有的学校规模小、摊子多,这些“散兵游勇”一旦进入市场,根本不具备竞争力,因此, “分列、分离”的过程可快一点,但“独立”要条件成熟,进程可慢一些。主要在改革体制,理顺关系,归口管理,转换职能上下功夫。科学合理地设置后勤机构,或“两块牌子一套班子”,或“两块牌子两套班子”,或“一块牌子一套班子”,实现“小机关、多实体、大服务”的模式。在此基础上,经过一个时期运转,建立良好的基础,再实现“三个转变”。一是在服务范围上,由学校后勤“小社会”向“大社会”转变,努力向社会要效益,积极争取“化”社会;二是在经营服务模式上由分散型、多实体向集中、统一的大实体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三是在经济效益上从自收自支向盈利上交转变。通过完成_二个转变,循序渐进,由独立逐步实现规模集团化、服务社会化。所以,我们要坚决反对急功近利,一蹴而就。真正完全意义的后勤社会化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它涉及社会多方面改革,受到国家财政体制、国家资产管理、人事劳动制度、工资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和教育行业法规等多方面的制约,所以学校后勤要纳入三产发展,走产业化道路,必须根据本地区本单位实际,联系国家、社会大背景。因此制宜稳步推进。
从后勤实体的规模和状态可分为两种:
1.多联体向社会化过渡。由政府或教育主管部门牵头,使同一地区范围内的不同学校的后勤与学校分离,实行多体联合,共同为满足一定社区范围内师生员工服务要求的过渡形式。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政府或主管部门采取分类指导典型引路的方法,以地区为单位,总体协调,牵线搭桥,推动各校后勤实体联合,建成专业化、集约化集团,以此作为后勤社会化的一个载体,促进后勤社会化进程。
2.单体发展向社会化过渡。规模较大学校的后勤可成立单独的三产总公司,通过对内对外双向服务,达到自我发展融入社会的目标。这些总公司可在分类指导的基础上向企业化管理过渡,并且建立和完善内部核算制度,使后勤服务向商品化和企业化过渡,为最终走向市场参与竞争创造条件。然后按照行业组建分公司、子公司,并以产权为纽带,联合股份,逐步实现与各校三产横向联合,做到互惠互利、滚动发展,进而建立集团公司,实行“一级法人、二级管理、三级核算”的管理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为后勤服务商品化、产、业化和社会化作好保证.
从学校所处区位和外部环境可分为两种
1.位于发达地区或城市的学校,这些学校不仅地理位置好,而且有明显的外部环境优势。国家对这些地区学校的后勤在工商、税务、物价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和优惠,为后勤社会化提供了各种便利条件。同时,政府也把这些学校后勤改革纳入城市综合体制改革规划中,推动了学校后勤社会化进程。再则,这些地区经济发展程度高,有利于后勤经济实体“请进来”和“走出去”,有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和广阔市场,有利于实现后服务的社会化、产业化。
2.位于不发达地区或农村的学校。这些地区周围经济比较落后,学校的后勤很难打破封闭保守的格局与社会接轨,更难融入本来就不发达的社会第三产业中去,反过来,周围的环境与现实条件制约着学校后勤的社会化。这类学校后勤可萌芽社会化,局部社会化,稳定为主,创造条件,在一个相当长时间内逐步实现社会化。
随着学校改革和后勤改革的不断深入,各校应积极探索有利于深化改革的模式,因地制宜,大胆创新,发展后勤经济,走出一条有本校特色的“社会化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