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骨干教师培训“研训一体化”研究》课题试行方案
镇江市中小学教师(校长)培训中心小幼部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一)当今世界所有较发达的国家都把教育和教师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因为教育水准的高低关系到民族的兴衰。中国教育同国际教育接轨是新世纪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向。提高广大教师的素质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的基础性条件之一。教育部1998年底就制定了由国务院1999年批转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强调为国家知识新体系以及现代化建设提供充足的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还提出实施“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提高国民素质;实施“跨世纪园丁工程”,大力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我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的导引下开始启动。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做好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工作的通知》,同时要求省(市、区)和地(市、区)进行省级和地(市)级培训。
(二)我省中小学骨干教师队伍正处在新老交替的重大调整时期。面对新的形势,骨干教师特别是中青年骨干教师由知识传承型向创造教育型、经验技术型向科研艺术型、教育者向同时是终身受教育者的角色转换,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实施教育现代化工程的时代要求。虽然,我省中小学师资队伍的学历层次已经达到甚至超过了国家规定的标准,然而,师资 的问题不仅是数量而更是质量。因而,骨干教师的培养就成为师资培训工作的重中之重。在配合做好中小学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的同时,我省中小学骨干教师省级培训工作按照省教育厅《关于开展中小学骨干教师省级培训工作的实施意见》业已开动。
(三)我市中小学中青年骨干教师培训任务是市教育局“十五”规划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青蓝工程”和“跨世纪园丁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镇教发(1998)204号文提出:“为实现师资队伍建设的目标,建设一支现代化的师资队伍,各地各校要根据市师资工作会议精神,结合实际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大师资队伍建设,特别是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镇江市中青年骨干教师推荐条件》指出:“申报中小学中青年骨干教师必须具备以下条件中的两条: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教科研能力强、学术水平高;积极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和课题研究。”显然,这样的教师应是学者型的,应是科研型的,本质上应是具有自我发展能力可持续发展型的。同时,还明确要求在“十五”期间培养出4000名中小学中青年骨干教师。
(四)师资培训的任务和负荷对师资培训部门提出严峻的挑战。小学教师的素质现状与时代要求差距明显。信息的时代已经到来,教育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的知识成几何积聚。“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作为新世纪的教师不“吐故纳新”,没有先进的教育理论、深厚的文化功底和高超的教学技能,又怎能适应新世纪教育现代化的需要?怎能培养出世纪性的人才?当前一些教师的教育观念滞后,教学方法陈旧,只满足承传不倡导创新,忽略教会学生终身学习的方法,更少对这类问题的思考:我与时代是不是合拍?我还欠缺什么?我的教学“症结”在哪里?我如何才能进步?我应怎样切入教育科研?等等,如果不能对诸如此类的问题作出明确回答,这样的教育教学怎能顺应信息时代?怎能保证不被“淘汰” ?
据此,无论是培训的数量还是培训的质量对培训部门都是不小的挑战。身为师资培训者,理当审时度势,首先必须丢掉长期沿袭的“千人一面”的培训意念,不宜让整齐划一的模式,整齐划一的课程,整齐划一的思维方式,使骨干教师的培训又成为人们固有观念中的“走过场”,而应让这一“政府行为”折射出时代的特色。
二、课题研究的界定
本课题的题目是:小学骨干教师培训“研训一体化”研究。基本理念为物化教科研意识,探求骨干教师培训的丰富内涵、价值取向和有效途径。
这源于对上述背景材料的思考。我们认为:骨干教师应是教师群体中承前启后的关键层面,那么,在培训中既要加大培训本身的科研含量,还要着眼培训对象后继力的张扬。骨干教师培训应紧紧瞄准“科研”这一制高点,在“科研”中,面向时代特征,重构知识基础,突出综合素质,着力发展学员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研训一体化”课题研究旨在摸索一种适合我市实际的师资培训与教师教科研协调发展的基本模式与方法,期望藉此创造性地完成骨干教师的培训任务,并由此辐射和拉动我市师资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从而适应新世纪人才观的需求,适应新世纪教育发展的需求,适应新课程方案研用的需求,适应新世纪中外教育接轨的需求。研究过程“以科研导教研,以教研促教育”,即以教科研课题实验为主线贯穿内容教学的全过程,要求每个学员围绕主课题定出子课题,切实提高学员的教育科研能力和实施素质教育能力,为他们能成为市级骨干教师,乃至更高层面的小学教学能手创造条件。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1,提升学员教育理念,使其掌握基本的教科研方法,学会独立地进行课题研究,发展自我提高的能力;
2,开阔学员的视野,增强学员参与课题研究的反思意识和创新意识,初步养成实践反思的习惯,掌握基本的、有效的反思技能;
3,探索出一种可行性较高的研训结合的操作样式,为建构优质、高效、开放的培训新体系提供经验。
四、课题实验的对象:“十五”期间的小学骨干教师培训班学员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研究方法主要有调查法、访谈法、文献分析法、实验法和行动研究法等。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
第一阶段(2001.10---2002.3)调研立项
调查小学教学现状,研讨当前教研存在的问题,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学习新的课程标准方案,强化教育科研意识,建构信息时代全新的小学教育理念,了解国内外小学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最新成果。 让学员选定自己的子课题,或独立或与多人合作,形成研究方案经评审后立项。
第二阶段(2002.4---2002.6)研究实践
帮助培训对象加强小学教育理论素养,拓宽学术视野,重构知识体系,善于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小学教学,增强教育实践能力。把握小学教育的科研动态,带着课题边学、边教、边研、边创,善于把实践经验升华为理论。学员完成第一阶段报告。
第三阶段(2002.7---2002.12)提高完善
增强小学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迫切性、针对性和自觉意识。提高理论指导教学实践和进行语文教学改革的能力,为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打好基础。根据其特点,围绕学科教育改革,结合实践考察调整自己的课题实施方案。学员完成第二阶段报告。
第四阶段(2003.1---2003.3)总结结题
课堂教学是施行新课程计划的主阵地,虽然传统的和现代的、乃至当代的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异彩纷呈,但是每个教师都能得心应手、开合自如地化为己用,未必如是。“操千琴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培训过程从理性到感性,开展学术研究与教育科学研究大讨论,为深化教育改革提供科学依据,探索教育规律,为教育实践提供教育科学理论。通过观察、实验、问卷、测验、经验总结、文献分析、质的研究等方法,在理论学习、考察实践的基础上,对立项的课题,按时提供结题报告及相关资料。
七、课题研究成果及呈式
1、调查报告
2、相关论文
3、结题报告 包括:
(1)学员的子课题报告、学习心得、调研报告及相关资料
(2)培训中心的各阶段报告、结题报告及相关资料。
九、课题研究组成员
组 长: 高 伟 徐红芬
副 组 长: 徐 波
具体负责: 张 林 夏川生
组 员: 王 兰 谈朝晖 汤 钧 任树红 孟凡杰 李文文 陈戎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