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市首期骨干教师提高班培训方案
阅读: 1624 时间: 2007-07-31 09:22:00 1

一、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同志的“三个面向”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 积极 贯彻 《面向 21 世纪中国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和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发展的决定》 的要求,切实推动镇江市教育局“双名工程”的实施,加速我市骨干教师的成长进程 ,努力形成一批适应 21 世纪教育需要、有一定影响力的骨干教师,为镇江教育名师群的发展和壮大作出贡献。

二、 培训目标

培训工作将在师德和业务并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原则指导下,从我市骨干教师的实际出发,以课堂教学研究能力为突破口,全面提升骨干教师的教育综合素养,使相当一部分学员能够进入镇江市学科带头人的行列。具体目标主要包括:

1. 通过培训,开阔学员的视野,提高学员思维能力、教育教学能力、教学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

2. 通过培训,营造交流和合作的氛围,促进学员有效整合市内外教育的优质资源,提升本人的教育品位,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学风格;

3. 通过培训,尝试实践本位的培训理念,摸索高层次教师培训的新途径。

三、 培训内容

培训内容,以骨干教师自身和中小学教学的实际需要为核心,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为指向,将重点落实在更新现代教育理念、提高业务水平、提升科研能力等方面,课程的设置上,充分考虑骨干教师提高班的“起点较高、层次较高”的特点,努力做到既体现高度的理论学术水平,讲求前瞻性;又注重与教师工作的实际需要结合,讲求务实性。具体培训内容包括通识理论、埠外采英、教研沙龙和反思总结等四大版块。(具体内容见附件 1 )

四、 培训时间

培训时间为期一年半( 2006 年 9 月- 2008 年 1 月)。除开学、结业仪式以外,本次培训将集中培训三次,其中两次高校学习,一次外市课堂教学观摩和交流。第一次培训时间将在 2006 年 10 - 12 月间完成。

五、 培训形式

培训将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满足学员个性化的发展需求,培训过程强调参与、对话和互动,注重培训的实效性。具体的培训形式包括:高校进修、要籍导读、教育沙龙、教学观摩、学员论坛、专家讲座、教例研讨、对口交流、读书报告等等,并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六、 培训模式

培训将充分体现“自主研修”的特色,以课题研究为轴,以系统读书为底,充分利用学员自身的培训资源,通过“理论学习――埠外采英――教研沙龙――反思总结”的过程,个性化地吸纳培训活动提供和创造的信息,形成个人独特的教育见解,提升自己的教育实践水平,迅速逼近学科带头人的目标。(具体见附件 1 )

七、 培训经费

按镇教发( 2006 年) 36 号文件规定:培训费由学员、所在学校和教育局共同承担。学习期间的交通费由各地各校按规定报销

八、 培训组织

首期骨干教师提高班由镇江市教育局主办,镇江市中小学教师(校长)培训中心承办。由市县教育局领导、培训单位领导和有关专家组成的领导小组具体负责本期提高班的教学、组织工作; 另聘请相关专家、学者组成导师组,指导提高班学员的培训活动。

九、 培训管理

1. 提高班由市教育局、县区教育局、学校对学员实行三级管理和考核。市教育局负责学员的集中培训、过程考核、成果评定等;县区教育局负责学员的区域活动组织、地区辐射成效评定;学校负责学员师德修养、教育教学实绩考核。三方考核合格,由市教育局发放结业证书。

2. 提高班实行学分制滚动管理,以半年为以考核单元,考核不达标者将予以淘汰。学员在培训期间至少须完成以下任务:( 1 )带入或启动一项教育教学课题的研究,结业时有完整的过程研究资料和结题报告或阶段研究结果;( 2 )平均每二个月读一本教育教学专著,并附有读书报告或读书心得;( 3 )平均每 3 个月有一篇 3000 字以上的论文投稿(省级以上刊物),研修全年不得少于 4 篇,并至少由 2 篇发表于省级刊物;( 4 )上好一堂具有自己风格并符合课改理念的公开示范课,并附有相关的教案、录像或光盘。

3. 提高班学员应集中精力进行培训活动,提高班将严格出勤管理,缺课达到 1 / 4 者将不得结业。学校应尽量保障学员能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培训,多出成果。

十、 阅读书目

1 .《教育哲学通论》 黄济 人民教育出版社

2 .《教育文化学》

3 .《教育社会学》吴康宁

4 .《课堂教学社会学》

5 .《教育心理学》

6 .《教育科研方法导论》 袁振国 译

7 .《社会科学中质的研究方法》 陈向明

8 .《教育原理》陈桂生

9 .《课程理论》施良方

10 .《反思性教学》熊川武

1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教育的财富》《教育的使命》等

12 .《走进新课程》

13 .其他相关学科的研究性专著。

点赞是一种美德
1次
转发是一种境界
网友评论
置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