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案”的编制、使用和管理
阅读: 1292 时间: 2011-03-15 19:25:00 1

在打造活力高效课堂,实现自主、合作、探究“师生学习共同体”的建立中,“导学案”是其中重要的关键。导学案是用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案。为此特制定关于“导学案”的编制、使用和管理办法。
    (一) 导学案编写的基本原则
    1、主体性原则:导学案设计必须尊重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信任学生,注意留给学生时间,让学生自主发展,做学习的主人,使导学案真正成为引导学生学习的帮手。
    2、探究性原则:使用导学案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导学案的编制要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究学习,从而激发学生思维,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因此,导学案要力求做到“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内容精致化,导学简单化。”
    (二) 导学案编写的基本环节
    1、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学生学习后要了解、掌握、运用的公式、概念、要点等。
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学到了哪些能力
情感目标:仔细挖掘蕴藏在学习材料中的道德情操、审美情趣和个人发展目标。
目标要简洁、准确、清晰、全面,以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为主。
    2、重点、难点:观察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背景,预测可能会出现的难点,根据考纲、课程标准,确定重点,提醒学生重点应掌握的问题,激发学生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信心。
    3、知识链接:把本节课内容放在该学科整个高中学习过程中,以往哪些知识为本节打下铺垫,本节又为以后的学习作了哪些准备。
    4 、学法指导:包括课堂上学生要重点看的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图片等,学习方法、记忆方法、理解角度、理论活用等活动方式的指导及疑难问题的索引、提示,是对学生自我学习的重要指导。
    5、问题设计:导学案问题设计要有层次,有逻辑,有内在的关联,解决一个问题又是解决下一个问题的前奏,学生在解决一个一个小问题中,自然解决重点问题,锻炼了学生的思维,逐步教会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6、学习反思:每学一个知识点,做一道题都要进行反思,总结得失,必要时写在导学案上。
    7、作业布置: 题目设置要分四个层次:即A 、B 、C、 D级,以A 、B级为主,适当C级,少量D级。即关注大多数的同时,照顾优差生的学习需求。
    8、归纳小结:本项内容是对本节课所学知识、方法、规律的总结,在课堂上完成教学任务后进行,由学生在教师启发、引导下完成。(类似教师的主干知识结构板书内容)
以上1、2、3、5、7、8为显现的,4、6为隐现的。其中主体部分为“问题设计”的导学部分。
    (三) 导学案编写的基本要求
    1、容量要求:八开纸,页边距、中缝1.6厘米左右,正面导学,作业全部放在背面(作业是指当堂课所要完成的练习)。
    2、知识问题化:根据我校学生的认知特点,教学内容的结构特点,精心设计问题,问题应明确,坡度要小。
    3、问题层次化  问题设计应分为四个等级
A级:识记类内容,要求学生在课前时间必须解决。由学生自主独立完成。
B级:理解级,要求学生能把新知识与原有知识和生活挂钩,形成融会贯通的衔接。由学生合作学习完成。
C级:应用级,学以致用,能解决例题和习题。由学生展示探讨完成。
D级:拓展级,要求学生能把知识、经验和社会以及最新科研成果挂钩。由教师点拨学生完成。
    4、难度要求:每份导学案的难度应保持独学至少能完成40—60%,互学至少能完成60—80%的内容。学生完成预习时间应在30—60分钟。
    (四) 导学案的使用
1、提前一周进行。周一上午由备课组长根据下一周的教学进度、课时来分配编写任务,周四前备课组集中讨论,由备课组长审核、定稿,编写人、审核人分别在导学案署名,交教务处审验后复印。
2、上课前教师应会根据学情进行复备。
3、应提前一天下发给学生进行预习,每节课结束时应发下一节课的导学案,确保学生预习效果。
4、尽量采用电脑打印,也可手写、剪贴,力求规范。
5、问题讨论的设计时间应在30分钟左右,练习应在10分钟左右。
6、上课结束时将当堂课的导学案收上来,做好验收、成绩评价记录。
    (五) 导学案的管理
1、年级组将导学案作为重点教学常规内容定期检查。
2、学校行政推门听课将导学案作为必查内容之一。
3、每学期学校进行评比。

点赞是一种美德
1次
转发是一种境界
网友评论
置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