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与教师角色转变
阅读:
1768
时间:
2005-06-19 10:50:00 1次
课程改革的大潮已波澜壮阔地向我们涌来,是我们这些在应试教育下成长起来的教师还来不及多加思索,还来不及细细的品味,就被溶入潮中。可以说是“课程改革爱我们没商量”。
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起来审视一下我们过去的教学:课堂上我们不遗余力地向学生传授着书本上的所有知识,每一篇文章,每一道例题,我们都要深入浅出的讲解,学生似乎是个容纳知识的容器,教师就象是搬运工,好像教师讲得越多,学生的获得就越多。我们不知疲倦地讲解着,学生机械重复地记忆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当我们依然照本宣科,在满堂灌的课堂教学中乐此不疲时,终于有一天,我们幕然发现:好多学生变得越来越麻木,目光有些呆滞,语言有些贫乏,思维有些滞后,感情有些苍白,于是,我们开始抱怨学生脑子太笨,学习不用功,从此,课堂上除了滔滔不绝地演讲之外,又多了几分埋怨,多了几分责备,课堂上气氛死气沉沉,让人感受不到生命的存在。 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却不爱学;教师教得很投入,学习效果却不理想。这样的教学能培养出合格的人才吗?我们应该深思,我们的角色转变也应从此起步。
正如北京的吴正宪老师所说:在学生眼中,我们应该再也不是那个只管传道、授业、解惑的“平面教师”,而要做一个有血有肉,充满情和爱,能给予他们智慧和力量的“立体教师”。
教师既是“自我教育者”,也是“研究者”。要实现教师从知识传授者到学生学习促进者的角色转换,教师本身就必须是一位积极的、有效的教育研究者。这既是时代对教师的要求,也是教师作为学生学习促进者的前提条件。
我们教师应该尊重学生,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世界。我们提倡要让学生发展,并不是要让每个学生的每个方面都按照统一的规格平均发展,一刀切,齐步走,统一规格,统一要求,这是我们现行教育中存在的一个突出的问题。我班上的一个学生基础较差,每次我布置的作业,他不是没按时完成就是错得一塌胡涂,同学们都很瞧不起他。在详细了解了他的情况之后,我决定给他开小灶,对他降低了要求,另外布置作业,尽量采用面批,他做对了,我会对他说:“你真聪明!”、“你真棒!继续努力!”做错了,我说:“没关系,你再好好想想,一定能做对!”。渐渐地,他消除了对作业的恐惧心理,不但能自觉完成作业,还主动要求我多出些题给他做。有一次作业刚发下去,我就听见他大声地对周围的同学说:“我得优+!这次我得优+了!”这是他第一次拿到优+,看到他那得意的表情,看到他对学习越来越感兴趣,越来越有信心,我打心眼儿里感到高兴!有人说:黄沙如海,找不到绝对相似的两颗沙粒;绿叶如林,寻不见两片完全雷同的树叶。那么,我们可以这样说,人海茫茫,教海无边,我们既找不到两个完全相似的学生,也找不到能适合任何学生的一种教学方法。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
在教学中,我们还应给学生以心理上的支持,创造良好的学习气氛。有人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将靠吃小鱼为生的梭鱼与小鱼放入同一池中,中间用玻璃将它们隔开,梭鱼看到一群群小鱼在眼前游动,猛扑上去,企图捕食小鱼,"砰"的一声,梭鱼被莫名其妙地撞回来,再一次扑上去,再一次弹回来。经过多少次反复冲撞,梭鱼渐渐地失去了尝试地勇气,以至于当人们将中间玻璃拿开后,梭鱼再也不肯去捕食小鱼,直至饿死。
实验证明:当个体多少次失败之后,会失去再次尝试获取成功的信心。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还少吗?课堂上有些学生不正在尝试着梭鱼的体验吗?一次次学习的失败,一次次地责备,使心智尚未成熟、意志脆弱的孩子渐渐失去了对学习的勇气,破罐子破摔成了他们的唯一选择。真不敢想象,小小的孩子就在这般心惊下学习,慢慢人生路他将如何走下去?
一名好教师应积极适应素质教育要求下的角色转换 ,不仅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还要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实现自身的持续发展。21世纪的教师应走在21世纪的学生的前列,在更高的起点上不断实现对自我的超越!同行们,让我们迈开步伐一起走进新课程、走进新角色,与学生共同发展、共同成长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