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2016年高中物理青年教师优质课观后感
重庆市万州高级中学 陆鑫
10月25日至26日,由重庆市教科院中学物理研究室主办,万州中学承办,万州区教科所协办的重庆市2016年高中物理青年教师优质课大赛决赛暨教学技能大赛在万州中学隆重举行。重庆市中学物理青年教师优质课大赛既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成果展示,也为中学物理教提供一个难得的观摩,交流,学习,研究的机会,推动重庆市中学物理教师专业化发展。
作为万中物理组的一员有幸在家门口欣赏到来自重庆各中学48名选手带来的精彩纷呈的优质课感到喜悦,好奇和期待。
这次比赛组委会为了缩短比赛时间,将比赛分为4个赛场,加上工作的原因,虽然只听了一部分精彩课,但已经充分感受到新课程改革后课堂教学的改变,从一堂堂精彩的物理课充分领略到新课程的精髓。下面我就谈谈我的感受。
一、探究是主线
这次观摩的收获归纳起来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探究是主线,实验是基础,学生是主角,教师是绿叶。具体来说就是,所有的课不管是真探究还是伪探究,都尽可能的将演示实验改成分组实验,让学生动手做;所有的课不管最后效果如何都想从创设物理情景方面入手,期望与原有认知发生冲突,激发学生的想,激起学生的论,让学生讲他们看到的现象,讲他们对知识的认知过程,学生是这个舞台的主角,教师往往与学生一起共同经历知识的认知过程,一起体验学习过程的喜怒哀乐,敢当绿叶。
在新课程改革中探究已经成为一种主要的课堂教学方式,那么是不是学生动手做了就是探究,学生动口讲了就是探究,课堂热热闹闹的就是研究,是不是所有的课都需要探究,是不是一节课内所有的概念和规律都要进行探究,也就是说探究的广度和深度如何控制,这是我们作为一线教师要仔细思考的问题。对于一节课来说,探究点和探究度的选择要看学生原有基础知识和技能水平,要看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要看教师对学生的了解程度,要看教师的教学艺术,要看教师和学生的配合程度等等。
二、实验的创新是基础
所有的课都将实验的创新作为突破口,以《摩擦力》为例,有女选手以自己徒手拉大巴车引入非常具有震撼性,其中傅霞老师以拉书页交叉叠放在一起的书本引入。学生通过分组实验定性分析摩檫力大小的影响因素和摩檫力方向。师生合作辅以力传感器将静摩檫力大小通过电脑采集数据展示出来。设计摩擦力探究仪,学生分组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压力的大小关系,学生实验数据用EXCEL表格进行数据处理。这样处理教材让人觉得顺理成章,一气呵成,学生既理解了摩檫力的大小与压力的关系,也学习到用图像处理实验数据这一物理中常用的方法。
三、理念创新,教学设计的灵魂
教学成功不仅仅是教学过程中某一环节的“出彩”,而是整个教学活动思想与过程的统一,是用创新的理念指导教学设计的结果。以我所听的两节《焦耳定律》为例,谈谈我的感受。《焦耳定律》这节课的难点在于:1.理解电功和电热的关系;2.知道非纯电阻电路中电能和其它形式的能转化关系,此时电功大于电热。3.从学生原有知识看,已经熟练掌握纯电阻电路电功和电热的关系,但是对于电功电热的理论解释还比较欠缺。4.从教材前后的联系来看,本节从能量转化的角度理解电功和电热,区分纯电阻电路与非纯电阻电路。教科书没有通过实验归纳引入焦耳定律,而是从能量守恒定律分析得出的。也是静电力做功的重要应用。关于电功、电热的教学就出现两种类型:一种是通过静电力做功得出电功公式,然后通过观察思考得出电流做功的表现形式之一——电热。尊重教材,把握学生认知水平,一气呵成;一种通过简单模型的建立,深入浅出的分析,把电热的产生原理娓娓道来,既体现了学生主体性又体现了科学的严谨性,不但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而在研究电功和电热关系的时候教师用电动机电风扇等常见的电器作为例子,引导学生进行讨论,电动机消耗的电能转化为机械能和内能两部分。让学生清楚,对于非纯电阻电路,电功和电热不相等。这时可以从能量守恒角度来考虑问题。这部分学生既可以学习新知识亦在生活中学习物理,也是物理联系生活的一个重要环节。
四、全面贯彻新课程改革理念
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得到充分展示。充分体现了课堂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各位选手基本都采用学案教学,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以我所听的一堂《焦耳定律》为例,教师简单引入之后就是学生自主学习电功并完成学案,然后抛出问题:电功和电热的关系并引导学生根据实验器材设计实验方案自主探究小风扇的电功和电热的关系教师在一旁指导,展示学生成功得出结论一气呵成。整堂课老师的讲解时间也就十分钟左右。
通过这两天的观摩学习,给我最深的体会就是我们的课堂不是靠吼出来的,不是通过大嗓门来吸引学生的,而是通过我们的课堂魅力,精妙的课堂设计来吸引学生的。所以,我们应该多往课堂内容的设计上多费点心思,而不是只关注形式,而忽略了内容。另外,感觉我还不够了解我的学生,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学习得还不够。平时上课不敢放手让他们自主学习,总感觉他们好像什么都不会,但是在那么多专家学者跟前,在那么多优秀教师的目光之下,他们竟然能顺利自主完成那么多在我看来高难度的课程学习。作为一名教者,应该深入反思我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行为,审视自己的教学理论水平,以期更快更好的成为一名新时代的合格教师,适应课程改革的常态化教学。
陆鑫于学府广场
2016.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