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教研与教师行动研究
阅读: 1306 时间: 2007-03-12 00:28:00 1
 

一、在新课程中发生的以校为本教研制度
    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是对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生发的自觉主动的教研活动的积极肯定。
    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是新课程健康推进的需要。
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是当前学校发展和教师成长的现实要求与紧迫任务,也是深化教学研究改革的方向和重点。

背景介绍:
2004年3月5日,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下发关于开展“创建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基地”的通知(见教基司函[2004]14号文),并在北京召开首届全国“创建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基地”项目经验交流与工作研讨会 。

2004年9月9日至10日,“创建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基地”项目工作会议在上海市举行,以会议记要的形式发布含桂林市在内的84所国家创建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基地名单 。

2005年1月9日至11日,第二届全国“创建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基地”项目经验交流与工作研讨会在湖南长沙召开,并确定2005年下半年举办第三届全国“创建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基地”项目经验交流与工作研讨会 。
 
 
 
 
 


 譬如盖楼房,光有构思图(专家)和施工队(教师)还不行,还要有专门人员作施工设计图 。
 
 
 
二、校本教研的意义
校本教研:
学校发展  教师成长  教学改革

新的抓手、新的生长点
课程改革持续深化发展的内在推动力
1、学校发展的内在机制
校本研究:
学校具备研究的能力,形成自我发展、自我提升、自我创新、自我超越的内在机制,成为真正意义上学习化组织。
校本化建设,着眼于学校文化重建,创设具有新精神、新理念、新制度的新型学校,全面提升学校的教育能力和教育精神,形成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内在机制。
2、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根本途径
校本研究:重建教师职业生活方式,建立一种教育、教学、研究、学习一体化的新型职业生活方式,使教师工作具有不可替代的专业意义,具有获得持续有效的专业发展功能。
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归根到底要落脚于自身及其日常教学。脱离日常教学实践、不能转化为职业生活方式的所谓“专业提高”是不可持续的,甚至只能是昙花一现。
教师专业能力包括:
    娴熟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
    有效协调人际关系与沟通表达的能力
    问题解决及行动研究能力
    创新思维与实践的能力
    批判性反思与自我发展的能力
3、教学改革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
(1).教学与研究的一般关系:“共生互补”
  教而不研则浅   研而不教则空
  研究的“参与”、“介入”才会不断改变教学的行为、状态、习惯;不断提升教学
  的品质、水平、境界。
(2).新课程背景下的特殊意义:
①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没有现成的药方,没有固定的模式,只能是“摸着石头过河”。没有研究的“伴随”和“引领”,会寸步难行。
②教学改革的“高原现象”需要研究来突破。
③教学改革的问题需要研究来解决。
实践性是校本研究的最根本的特征。
  对中小学而言,不能解决学校教学实际问题的研究,不能改进教学行为和提高教学质量的研究,不能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研究,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研究。
三、校本教研制度的建立
1、校本教研制度建立的切入点:
教师个人、教师集体、专业研究人员是校本研究的三个核心要素,他们构成了校本研究的三位一体关系;
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是开展校本研究和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三种基本力量,缺一不可。其关系可用下图表示:
自我反思
(教师与自我的对话)
(人与自我的关系)
 
 

同伴互助                                              专业引领
(教师与同行的对话)                                (实践与理论的对话)
(人与人的关系)                                      (人与“书”的关系)
学校文化的本质:关系(人与人的关系)
2、校本教研制度建立的主要内容
u 建立同伴互助的制度(建立基于对话的校本教研制度)
u 建立自我反思的制度(养成独立思考和反思的习惯)
u 建立理论学习(读书)和专业引领的制度
(1).建立自我反思的制度
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中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
实质:费洛伊德在他著名的精神分析理论中,将“我”分为本我、自我与超我,并认为人的心路历程就是由这么三个“我”的相互冲突与矛盾所构成。弗洛伊德的这一广为人知的理论,为我们分析人的心理现象提供了不少有益的启示。
在我们看来,这些“我”的相互冲突与矛盾,就是一种自我对话,是过去的“我”与今天的“我”、现实的“我”与理想的“我”的对话,是作为被观察者的“我”与作为观察者的“我”的对话,即“此我”与“彼我”的对话。
作用:负责任、精益求精的态度,
      重批判、不断超越的精神。
对自身专业生活现状、教学惯例保持一种批判反省的态度,不断澄清、质疑自身教学惯例行为背后的预设、信念、思维模式,开启新的视野,倾听内在的心声,激发对教学生活意义的追寻与感悟,重建新的自我。
u 经验+反思=成长
经验是教师教学专业知识和能力的最重要的来源;(量的积累)
反思是教师教学专业知识和能力发展的最根本的机制。(质的飞跃)
u 经验性教学→反思性教学
经验的价值与局限
不经常进行批判性反思的经验是不可靠的,来经过检验的常识是不合理行为的向导。
(2).建立同伴互助的制度
要改变一所学校,需要不断开展校内教研活动,让教师敞开教室的大门,进行相互评论,除此以外,别无他法。(佐藤学)
u 同伴互助的实质: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之间的对话、合作和互动;
u 集体的力量>个人的力量;
u 教师群体的专业成长;
u “每个教师在孤立的状态下开展自己的工作”。
校本研究强调教师在自我反思的同时,开放自己,加强教师之间的专业切磋、协调和合作,共同分享经验,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成长,通过同伴互助,防止和克服教师各自为战和孤立无助的现象。这是教师群体专业化发展和教学改革深化发展的有力保证。
在缺乏互助的环境中,最多只有个别教师的发展,而不可能有群体教师的发展。
今天的教师已不是个体的劳动者,他要把同事关系变成一个协作、互动、共同专业成长的教师群体。那些充满生机、教育质量较高的学校,同时是一个个充满创新活力的学习型组织,这种健康的组织文化,保障着教师同侪德业相劝、相互鼓励与欣赏。(朱小蔓)
特别推荐:
①同事互助观课(以专业发展为目的)
既不含有自上而下的考核成分,又不含有自上而下的权威指导成分,而是教师同事之间的互助指导式的听课。
由于观课者与被观课者都是抱着一颗相互学习、相互促进、解决共同教学难题的心理来进行观课活动的,不涉及褒贬奖罚和评价,授课者重视成长与学习,而不是表现或成绩,从而,课堂上能够真正表现自我,同时展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课堂能够保持自然性。
观课者不是以评价者的身份观课,而是以学习者、研究者和指导者的多重身份进行观课,他会有针对性地进行观课,
更多地指向提高课堂教学和其他课堂行为的有效性上。授课者也会勇于尝试困难的课题和具有挑战性的活动,并且乐意向观课者请教怎样解决自己正在面对的困难,教学上的进步正是来自这种尝试和切磋讨论。观课后的研讨分析活动中,双方都可以诚恳相待,针对所观课题进行深入讨论,观课者与授课者都能从中受益 (邵光华) 。
②在校内建立所有教师一年一次的、在同事面前上公开课的制度。之所以有必要让所有的教师至少上一次公开课,是因为必须把许多陋习,如对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闭而不谈,却无所顾忌地批判别人的陋习;不愿被别人在背后指点,用坚实的盔甲把自己严密地包裹起来的陋习;只认可自己的行为方式,而不肯向别的老师虚心学习的陋习等等,一并清除、克服,让所有教师超越自己,构筑起和同为实践者的同事们的团结合作关系,这正是所有学校改革的前提(佐藤学)
③在备课组建立每学期一次的同年级同一学科所有教师同上一节公开课的制度。
(3).建立理论学习(读书)和专业引领的制度
专业引领的实质:教学理论对教学实践的指导,是两者之间的对话、互动。
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盲目、被动;
没有专业引领的教学:同水平的重复。
① 学习与阅读
对教师而言,学习不仅仅是对外在变化的一种适应。学习更应是内在生命的一种自觉。作为一个“职业人”的角色,教师要学习与职业相关的知识,在当前,要全面系统学习与新课程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和学科专业理论,从而为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提供一个新的起点。
作为一个现代“社会人”的角色,教师要致力于完善和丰富人性、充实文化底蕴、提升生活情趣的学习,这种学习偏重于提升现代社会人的文明素养,大多是涉及非教师专业的文化层面的内涵,而且许多方面可能与教师的专业和微观教育教学层面的工作无直接关联,但是,这种学习却有助于塑造教师新形象,有助于教师
用更广阔的视野来思考和实践新课程,
用更为厚实的文化底蕴来支撑教育教学,
用更完善的人格魅力去熏陶和感染下一代。
教学质量、教学问题的根源!
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一书中曾深刻地指出:“集体的智力财富之源首先在于教师的个人阅读。真正的教师必是读书爱好者,这是我校集体生活的一条金科玉律而且已成为传统。一种热爱书、尊重书、崇拜书的气氛,乃是学校和教育工作的实质所在。”“如果大家不喜欢书籍,对书籍冷淡,那么,这不能称其为学校。”我们希望所有的教师都是热爱书、热爱学习的人。
②专业支持
专业引领就其形式而言,主要有学术专题报告、理论学习辅导讲座、教学现场指导以及教学专业咨询(交流)等,每一种形式都有其特定的功用,有助于达到某种目的。
建立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建立中小学与大学合作的机制。
——教师专业成长的第三通道!
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三者具有相对独立性,同时又是相辅相成、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关系。只有充分地发挥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各自的作用并注重相互间的整合,才能有效地促成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的建设。
本学期教师第一次反思的内容:
《有感于“小红花”的魅力》——陈喜华、《避免“低级失误”》——李婷
《相信思维活跃了,不等于学生思维深刻了》——伍筱华
《小学英语课魅力解码——一个“活”字》——莫逆、《提问也要有开放性》——陆试英
《验证也是一种让学生自主建构的学习方法》——陆爱荣
《感受诗魂》——秦洁
《“一条鱼在晒太阳》——龙艳婷
《“五步一环”写字教学法》——唐海玲
《让学生在阅读中欣赏》——申文进
2005——2006学年度各学科研究专题
 
年级 学科 研究专题   
一 语文    
二 语文 把朗读放在突出地位   
三 语文 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 语文    
五 语文 巧设情境,研究朗读艺术   
六 语文    
一 数学 学中有乐   乐而有效   
二 数学 教学中如何处理尊重教材与灵活使用教材的关系   
三、四 数学 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五 数学 数学学习评价研究   
一到六 英语 如何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 

四、教师行动研究
(一)、教师行动研究的内涵
教师的行动研究是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一种研究方式。
——起点是对自身实践的不满意和反思
    ——对象是现实中出现的具体真实问题
    ——目的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是为了改善现实的实践
    ——结果是切实改变了现状
(二)、教师行动研究目的
有效解决新课程实验中具体问题
提高教师自身素养和专业化水平
促进学校形成开放的民主的科学的校园文化氛围
(三)、教师行动研究的特征
 ⑴是以中小学教师为主体的
⑵是在实践中、在行动现场中进行的研究;
 ⑶是以改善行动效果为目的的研究;
 ⑷是回归教师、回归实践的研究;
 ⑸是自下而上地从实践中产生问题;
⑹是问题的第一个遇到者和解决者;
⑺是自发自主地进行研究。


(四)、教师行动研究基本过程

         ⑴找到研究的起点。
         ⑵收集资料。
         ⑶分析资料。
         ⑷形成行动策略。
         ⑸实施与检验行动策略。
     
                            
1、找到研究的起点。

          一个兴趣:尝试新想法、开发新教法等;                                                                                                                                                                                                                                                          
          一个困难:改善一个困境、解决一个问题等;
          一个疑惑:缘于课堂上的意外与无法解释的体验(“不明”情况)。

2、收集资料。           
            ——收集既有资料
           学生的书面作业;教师文字资料:课程设计、教学计划、教案、作业批改、评语、学生进步的记录;其他:班级名册,家长来函、考勤记录等;
            ——观察和记录情境
           确定观察对象,预防偏见,用系统的观察程序和严格的方法,“捕捉”事件。
           详细记录当时情况,以备事后使用。
3、分析资料

       ——阅读资料(回忆资料呈现的事件)
       ——选择资料(区分、聚集、筛选)
       ——呈现资料(用容易理解的图表、线条等方式强调资料中的主题)
       ——解释资料(对资料呈现的关系做出意义解释,建构可应用的实践性理论)
       ——做出结论
4、形成行动策略。
         是具有建设性和极富创意的活动。
           ——想出不同的策略,有机会在多项可能的策略中做出选择;
           ——不受可能遇到的困难影响,更重要的是想到行动策略有可能提供潜在的解决问题的机会。
           ——充分发挥教学中已有的动力和有利条件,可以获得部分程度的改善。
           ——借助群体 讨论形成行动策略。
5、实施与检验行动策略。
            ——行动策略的实施(想象情境、事先尝试实施行动策略、参观已采取新行动策略的同事班级)
            ——行动策略成功的标准(得到了 “改善情境”的结果;结果未产生副作用;效果可长时期维持下去)
            ——行动策略检验中出现的问题(执行方法上、构想判断上、教学情境分析上、资料收集上、问题界定上)

(五)教师行动研究的过程:
           提出确定的问题(教师自己找问题主动想解决问题,而不是他人指派的)
           自我研究或组织合作同伴共同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做计划)
           实施研究(找出自己教学行为应改变什么,改变现状如何去做,检验)
           撰写反思日记
           成果发布
(六)研究过程实施行动的表现:

           ——随时记录自己研究感受和体会
           ——观察和记录研究对象发展变化
           ——采用专题案例和实证研究方法
           ——收集、积累典型经验信息资源
           ——注意不断调整和反馈行动效果

(七)、问题的界定
n 问题的类型:教学的、教育的
n 问题与教育、教学实际直接相关联,突出重点。
n 切入口小、细、具体化,易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易实施研究,易见到效果。以往定的课题大、空,写出研究文章未改变实际状况
n 问题与课题的关系:大题小做。小问题研究是为解决大问题做准备。
n 用实例说明问题
            ——教育:差生转变
             ——教学:合作学习
n 问题例示1
            教师要对亲历的现实进行反思并作出决策,如怎样面对纷纭复杂的教育对象,怎样找到教育这些学生的有效方法,需要教师不断地思考、追问自己:
             我正在遇到哪些教育问题?应该怎么办?所做的哪些是有效的、哪些是无效的?为什么?怎样才能达到预定教育目标?应该怎样……,
             所有这些,无不渗透着一种思考、反思、探索、追寻和实践,这也是一种教师行动研究。
n 问题例示2
            教师每天都在研究,如上完一节课,教师会想:为什么有些学生学得那么好,而有些学生则一无所获呢?从教师这个角度来说有哪些问题?学校制度上有哪些制约因素?学生该承担什么责任?课程本身有没有问题?怎样使所有的学生都有进步呢?
            如果教师在下次课中控制一些因素,尝试一些新的方法,并取得了一些成效,并将做法记录下来作为以后教学的借鉴,这也是教师行动研究
(八)、教师行动研究成果表达:
         ——教育教学反思日记
         ——教育教学案例
         ——教育教学口头报告
         ——教育教学研究笔记
         ——教育教学经验交流
         ——教育教学论文
         ——教育教学叙事研究、教育故事
          教师可用恰当方式表达的研究成果;要追求实践风格,只有将整个研究过程加以科学的记录,给大家提供一个真实故事,从中发现真理,这是最主要的,不能盲目追求理论的升华。

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苏霍姆林斯基

校是不可能因为一次演讲而改变的。要改变一所学校,需要不断开展校内教研活动,让教师们敞开教室的大门,进行相互评论,除此以外,别无他法。

 


                                                      2005年9月20日

点赞是一种美德
1次
转发是一种境界
网友评论
置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