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素质的教师群体是一所学校获得发展的动力源泉和根本支撑。我感到,教师的成长、成熟过程,是在合理调配引进的前提下,立足本校实际,充分发挥学校的“第二师范学院”作用,加大力度,提升速度,注重效度的校本培训过程。但在实践中由于种种原因,校本培训在实际操作中还存在着一些误区,使校本培训难以有效进行。我认为,要克服这些误区,校本培训应关注五个结合:
一、宏观与微观相结合
校本培训不是某个单位的随意行为。学校在开展校本培训过程中,首先,应接受教育行政部门和培训主管部门的指导和监督,认真完成上级下达的培训任务。其次,校长要深入一线,切实研究学校的教育教学实际、老师成长的现状和需求,把上级的宏观要求与学校的具体情况有机地结合起来,在遵循培训规律的基础上,科学地确定培训内容。再次,在培训要求上要体现层次性,帮助不同层次、不同特点的老师,制定出不同的发展规划。
二、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相结合
为此,校长与其他培训人员要深入一线,研究学校和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制定学校发展的长期规划。在此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短期培训计划,从分点逐步落实,到连点成线,连线成面。
三、封闭与开放相结合
校本培训既要重视学校实际,走培训与实际相结合的道路;又要敞开校门,加强校际交流,把内部研究与外部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学校应鼓励教师参加校外学术交流和教研活动,还应定期邀请专家学者来校讲座和指导,为教师提供更多的交流与学习机会。
四、过程管理与绩效评估相结合
应将校本培训纳入到学校的日常管理工作中。校长是第一责任人,除了制定计划、提供经费、完善办学条件外,还要加强对培训过程的管理和监督,建立相应的奖惩激励机制,切实把培训的过程与培训的绩效评估结合起来,并将培训与教师的使用、晋升挂钩,确保培训落到实处。
五、评价与被评价相结合
教师既是被培训者,又是培训者,既是被评价者,又是评价者。培训效果如何,不能只看培训者的评价,还应参考被培训者对培训者的评价。这种双向的相互评价,必然能激发培训者与被培训者双方的积极性,形成互促、互动的考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