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通过网络研修形式,线上参与了2020年广东广雅中学-湖南长郡中学-华南师范大学“新课程、新教材、新课堂”联合教学研讨活动。本次教研活动共4课时,前3节为《失重和超重》同课异构,3节课后进行了50分钟左右的教学研讨。
《失重和超重》的同课异构课堂,分别由广东广雅中学洪丽丽、湖南长郡中学沈新桂、华南理工与电信工程学院许桂清三位老师执教,课后研讨第一环节由3位执教老师简单谈了自己的教学设计,然后由华南师范大学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张军朋教授,也是粤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的主编,从编写者的角度从六个方面谈了编写意图或自己的建议。
整场活动,有中学教师、大学教师、教材使用者、教材编写者、教研人员等不同角色的人员参与,他们的教学或教研行为各具特色,给人启发。洪老师的课,体现了新时代新课堂的要求,智能手机的使用、平板电脑的使用,充分使用了现代科技,让课堂与生活紧密相连,从课堂的引入到新知识的展开,环环相扣,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思维。现代技术手段的使用,也充分体现了一个物理教师较强的科技能力。
沈老师的课,从非常传统的一个小实验入手,一下抓住学生的兴趣点。纸带的断与不断,原因何在?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通过表格形式,总结分析,得出现象产生的条件、原因,条理清晰。课堂小结,沈老师用一首自拟的小诗结束,使学生理解、记忆,非常用心。
作为教授大学教学法的许老师,一开始伽利略的研究方法入手,回顾了物理研究的一般方法,再引入本节课的内容。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又紧紧围绕研究方法的每个环节进行。在教学的行进过程,发现学生知识储备上的不足,及时进行了教学调整,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中心的学生观,并没有为了教学进度而完成教学任务。作为一堂展示课,是难能可贵的。
在研讨阶段,张军朋教授从编写者的角度发言,让我们一线老师知道“是什么(教什么)”,“为什么(怎么教)”。站在更高层面理解教材,从而更好作用教材。
我个人的感受是,这次的研讨活动非常有效有收获。它不同于一般的赛课课活动。几节课不华丽,也说不上是“精心打磨”,看得出来,基本上教师个人水平的体现,如家常菜一的“家常课”,具有较强的示范性、实用性和可借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