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重与失重》观后感
——观2020年广东广雅中学—湖南长郡中学—华南师范大学 联合教学研讨活动
12月2日,在国家万人计划黄全安名师工作室的组织下,我有幸在线上学习“2020年广东广雅中学—湖南长郡中学—华南师范大学 联合教学研讨活动”。来自广东广雅中学、湖南长郡中学、华南师范大学三位老师以《超重与失重》为题,通过同课异构,用自己的独特教学方法和手段落实着物理教学的核心素养;来自华南师范大学的张军朋老师进行了高屋建瓴的点评,阐述了新课程、新教材、新课堂下的物理教学策略,令我受益匪浅。
广东广雅中学洪丽丽由航天视频引入,用手机phyphox软件定性演示了电梯中的超失重现象,用平板和传感器定量演示了超失重的条件和规律,用视频慢放展示了完全失重时测力计的读数,辅助以详细的理论分析,充分体现了新时代的物理课堂与多媒体技术的结合。
湖南长郡中学沈新桂老师由小实验引入,快速得出超失重的概念,再由学生实验体会超失重的条件,最后由牛顿第二定律进行理论分析;在讲完全失重时同样由学生体验出发,再由已有理论分析总结。整堂课充分的展示了物理实验与理论两条腿交替前行的研究历程。
华南师范大学物理与电信工程学院许桂清老师从伽利略对物理研究的方法开始,再现了物理学研究的完整历程:从现象开始——逻辑推理——假设——实验验证——理论。并在超失重的教学中遵循同样的教学和引导思路,充分发挥学生的力量,体验和感受,并用已有知识分析总结,充分体现物理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转变,令人印象深刻。
三堂风格迥异的优秀课堂,深刻诠释了新课程、新教材、新课堂下的物理教学。正如点评专家张军朋老师所说:洪丽丽老师的课是新时代课堂的体现,沈新桂老师的课是常规优质课的代表,许桂清老师的课是物理未来发展的希望。任何一堂物理课,都应围绕物理学科素养,体现物理课程的育人功能,充分体现情景与问题——引导与探究——应用与拓展的物理教学思想,转变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方式,真正提升学生学科素养,培育新时代的物理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