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黄老师的分享,今天观看到了一堂很精彩的示范课——《超重与失重》,从中总结出不少值得我学习的亮点:
1.李老师这堂课最大的特点是逻辑线索特别清晰:她从学生静止站在体重计上测体重开始教学,引入平衡力的相关知识复习;通过“体重计读数读的是什么?”、“读数反映了什么?”引出视重与实重两个基本概念,并清晰透彻的将两个概念做了区分对比;接下来通过学生快速下蹲、快速起立实验现象的观察,让学生观察到视重的变化,意识到视重和实重并不一定相等,从而引出超重和失重概念;进而通过深入分析快速下蹲和快速起立所经历的几个运动阶段及受力分析,让学生发现向下加速、向下减速、向上加速、向上减速过程中支持力和重力大小关系的规律,更深入的理解了超重和失重概念;接下来的衔接问题“当人在体重计上既不蹲下,也不站起,体重计的读数一定不变吗?”成功引出电梯失重与超重的小视频教学,更深层次地将学生引向超重、失重与加速、减速关系的思考,引导学生发现超重时加速度向上、失重时加速度向下;而课堂例题则成功引出完全失重概念;最后矿泉水瓶自由落体实验和神舟13号太空舱的小视频则加深了学生对失重现象的感知,也是对理论的很好验证。
2.李老师课堂的第二大特点是非常注重牛顿第三定律的运用:在每一次通过受力分析得出支持力跟重力关系的时候,都会运用牛顿第三定律去分析压力跟重力的关系,这对学生严谨的思维培养是很有意义的。
3.李老师课堂实验的展示可视度好、实验设计逻辑严谨:用现代技术将实验现象高清晰度地投屏展示,让学生很清晰的发现视重的变化规律;而且实验设计上先静止测量、再快速下蹲、再快速起立,现象对比清晰;后续的教学视频选择,也做了相同的考虑,即先在电梯外测量静止体重,进入电梯后也是先测静止重力、再测起步阶段、匀速阶段、减速阶段,设计思路的逻辑非常严谨。
4.不足之处:个人感觉还可以再分析一下失重的原因是重力的一部分效果用于产生加速度,而非挤压支持面。其次是学生任务单的设计上,我感觉加上速度和加速度方向的分析,更有利于学生发现和理解超重、失重时的加速度方向特点。另外在看完神舟13号太空舱的视频后,也可以顺带再进行一下情感教育,让学生知道宇航员长期生活在超重和失重的环境中所经历的艰辛。在价值观和情感教育方面将学生往正面积极的方向做一些引导,于细微处慢慢影响当下部分青少年崇拜明星,对科学家、教师、医生、军人等的辛苦付出缺少感恩的不良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