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3、24日参加了由万州区物理教研员罗翔老师牵头组织的“基于深度学习的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研训会”活动。认真聆听了重庆市物理教研员阮享彬老师的几堂接地气的讲座让我受益良多。尤其是初中物理课堂“三重”设立理念下的教材二次开发,对我在今后的物理教学有了新的认识、新的理念和新的方向。
我国教育新课程改革所提出的“核心素养”是个体多项能力的综合表现,是学生适应未来社会、促进终身全面发展的根本保障。中学物理学科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以及科学态度与责任。阮老师将“科学思维”排在了首位,指导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如何去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即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生活化情境创设、重视物理概念和规律的过程教学以及重视科学情感导向的“三重”教学设计来对我们的教材依据课标对既定的教材内容进行适度增删、调整和加工,合理选用和开发其他教学材料,从而使之更好地适应具体的教学情境和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而培养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现结合本次培训的几节示范课谈谈对“三重”教学设计的体会与认识。
一、重视生活化情境创设,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形成物理观念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能适应社会生活的人。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中开展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将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场景作为教学情境素材,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也体现出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的理念。
例如本次研训会上刘妍汐老师所上的《科学探究:摩擦力》这节课中,将两本书每页夹在一起,开始让两位男生来将其拉开,然后让四个男生来拉,我们观察到两本书并没有被拉开。此时,再播放视频由两辆重型卡车用了7250千克力才将两本书拉爆。设置的情景节奏层层递进,凝住了每一位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对摩擦力的思考。这充分体现了一个好的生活化的情景,能够激发学生对问题的兴趣和思考,使学生想尽早揭开两本书夹在一起为什么要这么大的力才能拉开的探究动力。一个精彩的开头,成功的不仅仅是一半。
通过创设真实、逼真的生活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观察、思考的时机,能够让学生亲切地感受到物理就在身边,在真实的体验感悟和探究实践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开展多元智能,自觉将所学所悟运用于生活实践中,为真正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奠定坚实根底。
二、重视物理概念与规律的过程教学,强化关键能力的培养
物理概念和规律是“课程内容”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标准要求重视物理概念和探究规律的教学设计,不仅应重视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具体内容、意义、适用条件等,而且还应重视学生建立物理概念、学习物理规律的过程。通过概念和规律的过程教学,让学生的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等关键能力得到培养。
例如本次研训会上李围老师对于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研究中。李围老师首先从生活实例出发让学生猜想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再指导实验的方法,以及实验的注意事项。并且对实验的关键点进行点拨,对试验中的问题也及时通过探究解决。然后才让学生进行实验得出数据;最后让学生对数据进行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从李围老师的实验探究中我们看到了她从猜想到得出结论的过程,在充分尊重学生认知水平的根底上,开展了学生的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自我反思等科学探究能力,让孩子们经历了完整的科学旅程。
三、重视正确科学情感导向,树立科学态度与责任
物理作为科学教育的基础学科,肩负着培养人的科学素养的职责,学生对科学的热爱是培养科学态度与责任的根底。我们应该站在一定的教育高度,深挖物理教学资源中的教育功能,用科学之美、物理学的价值和现代科技前景等正能量,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专研科学和应用科学的态度与责任感。
例如本次研训会上曹俊萧老师在对增大和减小滑动摩擦力的教学后,用视频想学生展示了我国磁悬浮列车的举世成就,以及对未来一千公里每小时高铁的展望,引发了每一个学生深深的民族自豪感和对未来更高层次科学技术的向往,悄无声息将科学探究的种子播种在了每一个幼小的心灵中。我们也期待这颗科学种子能够在他们的未来茁壮成长、开花结果。
物理学之美无处不在,需要我们用心挖掘。把对美的追求作为我们教学设计的一条重要旋律,让学生在感受物理世界的精彩与奇妙,领悟物理科学思想方法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探索物理世界奥秘的积极性,学生一旦有了美的体验,必然会形成浓厚的兴趣和积极的情感。
最后,再次感谢罗老师给我们准备了这场丰盛的物理大餐,更感谢阮享彬老师为我们万州物理人带来这么有高度、有深度、有广度、有温度的专题讲座!期待以后能够参加更多的这类研训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