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29日,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工作室《黄全安教学名师工作室》主持人黄全安组织全本工作室成员网络在线学习衡水市高考备考研讨会。通过学习研讨中的实例分析和我校备课组内的教学实际,我们备课小组总结了如下的教学反思。
方向不对,大部分努力都得白费。对于高中教师来说,研究高考题能够起到明确目标和方向的作用,是一种效率极高的方法。
在2021年衡水市高考调研直播会中,专家从全国卷和地方卷两个角度分别对高考题进行了分析,其中全国卷有2020年全国一二三卷和2021年的甲乙卷,地方卷有2021年广东、湖南、浙江、河北卷以及特别提及的2020年山东卷。
全国卷的特点是重基础、重情景、重层次、重应用、重图像。这由全国卷面对的考生来决定。由于不同地区教育水平有差异,为了照顾大部分考生,试卷难度不应该过大,同时应具有很好的分层效果以形成区分。
直播中提到,以上地方卷的难度和灵活程度明显要高于全国卷,主要难在内容创新、情景丰富、阅读量大、计算量大。
图像题一直是高考出题者青睐的考法,考察学生获取信息和数形结合的能力。特别是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平时应该在对题目信息获取的能力上多多注意培养,比如教学生如何读题、勾哪些关键信息,根据图像坐标往哪些方向进行列式。此类问题也需要一定的数学基础,所以往往题目偏难,综合性偏高。
近十几年有一种题型开始越来越多的出现在试卷上,那就是STSE问题,简单来说就是把科学技术中蕴含物理知识的那一部分截取下来设置成题目,这类问题主要考察学生的建模能力,这类题目通常文字一大段,从中提取关键有用的信息、提取出的信息如何组合成一个熟悉的理论模型,就成了大多数学生头疼的问题。这类题目失分率相当高。
信息提取能力可以在日常教学中强化训练,方法上面已经提到过,难就难在建模能力。建模是什么?举个例子,我们都知道,迅速抽出一张纸,通常上面的杯子不会移动太多,但如果慢慢的抽,上面的杯子就会很容易跟着移动。这是一个生活现象,同样也是一个板块模型,我们每天做那么多的板块模型题目,你真的会见到滑板和小滑块吗?当然不能,那些滑板和滑块,以及斜面,都是我们从情景中抽象出来的模型。纸就是滑板,上面的杯子就是滑板上的小滑块,纸从静止“快速”被抽出,所蕴含的道理就是“运动快,用时少”,上面的滑块就不容易跟上,反之从静止“慢慢”抽出,就是“运动慢,用时长”,滑块就可以随之移动很远。那为什么呢?建模完成以后就是常规的计算。科学家的建模能力往往十分突出,因为他们都是从生活中看到的现象发现问题,多次实验、提炼模型、得到结论。可以这么说,物理学的好不好,建模能力见分晓。
想要提高建模能力,需要教师平时在教学中多多将物理与生活联系起来,一是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在给学生示范如何建模,三是本来学习物理就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
直播中还提到了,从高考题中我们不难发现,想要考高分,计算能力必须过关,小到简单的实验题计算,大到计算题中多个未知数的消元解方程。物理教学中,计算往往容易忽视,因为计算结果往往只有1-2分。但是平时的教学中,在时间够的情况下,绝对不能“把算式列好就可以了”“会做就行了”。计算,对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说是保分点,对尖子生来说是拉差距的地方。平时一定要求学生把答案计算出来,不能养成懒的习惯。
研究高考题的目的是为我们的日常教学明确方向,高考或许不应该是目的,而是途径。通过高考,我们应该做到的是提升各方面的能力,教师要做的也是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毕竟,题不是一辈子都会做,但能力是一辈子都会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