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常规中体现“不平凡”——观海口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展示交流有感
来源: 重庆市渝北中学校 作者: 舒光兴
阅读: 1010 时间: 2021-12-19 17:26:12 0

周末观摩学习了两堂优秀的物理课,展现了新课程新教材的理念,并将之贯穿在整个课堂中的两堂精彩的随堂课。我的一个重要感受就是,在常规的课堂中体现“不平凡”的理念。

两位老师的课堂是紧贴新课程新教材的新课堂,处处彰显物理核心素养。两位老师的引入,都从学生生活中的现象出发,海南中学李雅衡老师所讲的《超重和失重》,用常见的体重秤称体重引入,海南中学李经武老师从高速运行的磁悬浮列车的视频引入。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和视频现象,提出问题。两位老师的课堂引入犹如乐曲的"引子",戏剧的"序幕",具有酝酿情绪,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

在课堂过程中,两位老师都利用投屏装置,将本不好被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投放到大屏之上,让每位学生都能清晰观察到实验现象,这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思想。

并且两位老师均利用导学案,及时投影学生完成的导学案,并且对投影出的导学案中出现的典型问题,针对性讲解,出现的优点,予以表彰。两位老师不但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关注学生的学习的探究过程,促进学生学会探究学习。这是“注重教学过程”体现。

在结尾处,两位老师都不约而同的展现了物理知识在我国的科技军事上的运用,李雅衡老师用到了神州十三号宇宙飞船中失重现象的视频,李经武老师用了歼15在航母上电磁弹射起步的视频。将爱国主义渗透在平时的课堂中。

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立德树人”,要实现这一任务,就必须将价值观引导、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有机结合,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为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的时代新人奠定基础。新教材的一大特点就是加入了更多的中国元素,中国物理学家,如杨振宁,李政道,南仁东等;中国的科技发展,如墨子号卫星、中国天眼等。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国界。从小在物理课堂渗透爱国教育,是新课程新教材下物理人的使命。

这两堂精彩的随堂课给我很多启示,课堂更好的引入、实验正确的穿插入教学、结尾如何升华引导等等,这两堂“平凡”的随堂课中,体现出“不平凡”的理念。也给我留下了一些思考,新课堂新教材如何更好地让一堂随堂课有效、有意义,更“不平凡”。思考意味着还有进步的空间,要解决疑惑,还需要继续学习。

 

点赞是一种美德
0次
转发是一种境界
网友评论
置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