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黄全安特级教师工作室的平台观摩了海南省的两堂“双新”慨念课的教学,收获颇丰。以下我就以其中《超重与失重》谈谈我的感受。
海南中学李雅衡老师通过创设与超重失重现象相关的物理情景,把学生导入到真实的活动情景,引导学生在情景中捕捉信息、产生疑问。比如李老师把体重计搬到了教室里,请学生静止站立时称体重,同时让学生观察下蹲和站起的过程体重计的变化。学生通过体验,知道了用平衡法来测重力,同时知道区分重力和视重。
最后对“神舟十三号”中宇航员生活情况的介绍,加深同学们对完全失重的理解。如果在这里能再深华一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对学生进行科学责任与态度的培养,我个人认为会更出彩一些。
李老师的课,无论是从教学目标的达成上,还是在“双新”慨念课的建构上,还是在对课堂的把控上,都让我学习了很多。不过我认为这一堂课应该把“体验”二字贯穿到底。这节课的学生活动虽然较多,但是真正让全体学生参与的体验活动,我觉得还有些欠缺,在这里提出几点我的思考。
在一位同学上讲台体验体重计活动后,可以让全体学生用吊着纸带的钩码来体验。钩码静止时,纸带未断;拉着纸带加速上升时纸带断了,引导学生思考纸带断的原因。学生很容易得出是由于纸带的拉力大于了钩码的重力,纸带断了。这是学生感性的认识,具体拉力是不是大于重力呢?引导学生思考,我们怎样改进实验,可以定量比较拉力与重力的大小?学生很容易想到用弹簧测力计来代替纸带。进而学生再用弹簧测力计体验,但是遗憾的是运动太快,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不好观察,再引出DIS传感器实验,用DIS传感器来体验超重与失重。通过数据,引导学生建构出超重与失重的概念。最后再给学生介绍手机传感器,鼓励学生周末回家利用手机传感器再次体验超重和失重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