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至31日,有幸参加了第八届全国中学物理特级教师代表大会(简称特代会)。在会上,聆听了两位高中的物理示范课,上课的主题不同,但他们的上课特色值得我去思考和借鉴。
首先谈谈由重庆市第十一中学的苏道浪老师执教的《牛顿第三定律》。课堂引入是鼓掌欢迎与会嘉宾,以鼓掌过程中左右手之间的相互作用为切入点,引入本节课的主题: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
苏老师先让学生利用现有器材进行方案设计,在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后,苏老师通过问答了解学生对不同问题的看法。
在交流中,学生逐一交流解决了相互作用力的性质、方向等问题。最后,课堂的焦点集中在: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大小是否相等?除了定性研究,还需要实验定量的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接下来的课堂流程,依然是让学生先用弹簧秤进行自主实验得出结论,老师再用传感器进行更准确的研究。
可以看出,本节课的最大亮点在于:老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提供足够的自主学习空间,让他们在真实的学习活动中学号物理知识。课堂上,学生是课堂上学习的主人,老师是不可替代的“主导者”,学习的主要过程是学生完成的。
第二节示范课是重庆市实验中学的高远老师执教的《磁场、磁感线》。在对磁场进行了必要的学习后,高老师针对磁感线的教学过程堪称精彩。课堂先让学生用铁粉模拟了条形磁铁的磁感线,在进行必要的分析归纳后,高老师又用计算机模拟的方式为同学们呈现了磁场的立体形态(这是学生学习磁感线时的难点)。随后,通电直导线、环形通电导线、通电螺线管的磁场均采用实验和模拟两种方式来模拟。如苏老师的《牛顿第三定律》相比较,本节课的最大特色是实验手段和教育技术的应用。在传统的教学(尤其是实验教学)中遇到的问题,采用信息技术手段是一种必不可少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