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华渝州 与“理”同行,第八届全国中学物理特级教师代表大会顺利召开。精彩的现场展示课、深入的名师教学思想交流、有趣有味的创新实验展、深刻的“物理学科教研基地”及“名师工作室”报告,让虽因疫情原因未到现场略感遗憾的我深受震撼。
本次的两节展示课直面初中物理的重难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和欧姆定律。看到课题期待的同时也替讲课老师紧张。在五育并举培养核心素养和双减的大背景下,如何用四十分钟突破难点的同时,达成核心素养落地,是我观课中思考的重点。陈老师利用自制教具喜羊羊灯光,在学生惊呼中让像变大变小,创设情境充分激趣,并引导学生进行“真”科学探究。科学探究的核心是猜想和假设,本节课引导学生自己提出了问题和假设,提高了学生的预测和判断能力。特别假设中利用自制教具(大凸透镜和小凸透镜)引导学生悟到焦距对成像规律的影响。这个亮点,弥补教材忽略点的同时从建构上完善了学生对该点的认知结构,并且体现控制变量法等科学思维。自然让这节课的探究重点,变成另一个学生提出的假设,就是物距影响成像规律。在此基础之上的小组合作是体现了科学态度与责任的实验探究,不是单纯注重效率,而是真正注重课堂效能。之后的创新教具实物化了光路图,效果很好。这里我做个不成熟的思考,是否可以彻底实物,通过给物体顶部加激光源的形式,让学生真正通过光的传播路径,切实感受凸透镜成像规律。让探究的结论,应用于实际,升华于学生内心。另外晓玲老师以实验中小灯泡亮度变化入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设计电路图,并对不同方案做出了精彩点评。课堂设计巧妙,层次清晰,重点突出,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得到了充分体现。
创新实验不同于教科书上的传统实验﹐是充分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质疑为出发点而衍生的一系列探究过程。教育部在2019年11月下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实验教学的意见》中明确提到:“切实增强实验教学的趣味性和吸引力,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和效果。”所以对创新实验入课堂的研究,是当下物理教师的重要课题。初中阶段的学生好奇、好动﹑好强,思维正从感性思维到理性思维过渡。现阶段正是帮助学生建立物理思维的最佳时期。我们要依托于教材传统实验,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摆脱重复的机械性操作,自主思考创新实验。让学生的大脑和身体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协同运动。在创新的过程中学生学习知识、应用知识、升华知识,让核心素养落地,点燃学生内心的创新火花。
最后观看各位专家专题报告的过程里,有趣有味,带来的思考激起共振,心情略平复后我深切的感受到作为一名物理人的幸福感。因为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老师通过走进生活情境创设,摇动学生。通过课堂活动设计推动学生的思考,让学生乐于学习。在每天的情境、问题、活动、认知、新发现的非闭环式循环推进下落实核心素养,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唤醒。而这种唤醒往往是双向奔赴的,这更是教育带给我们的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