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新”背景下《超重和失重》观课收获
来源: 重庆复旦中学 作者: 孙建龙
阅读: 902 时间: 2021-12-16 11:13:08 5

    20211211日,敬爱的黄全安老师发布了新一次的学习任务——观海南中学“双新”建设的展示课并写出评课稿。随后卿昭才老师对本次学习任务提出了建议和要求。“让学习反思成为一种习惯”成了我们重庆市首批中学物理特级教师工作室的座右铭。

    下面我就海南中学李雅衡老师的《超重和失重》谈一下自己的收获与感受。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一、尊重《课程标准》,重视实验活动的设计。



本堂课以实验为线索进行组织架构。李老师通过有学生参与的4个实验(人静止站在体重计上——人在体重计上的下蹲——人静止站在体重计上一起乘坐电梯——装满水的矿泉水瓶的下落)创设情境,帮助学生认识现象,建立概念,发现规律。这与《课程标准》中“通过实验,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是相吻合的。

二、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重视对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的培养。

比如,在人站在体重计上的下蹲的过程,李老师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 1.下蹲的过程可以分几个阶段? 2.体重计的示数如何变化? 3.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进行运动与受力分析,讨论回答表格中的问题。4.运动方向相同,为什么会有超重与失重的不同呢?……

无疑,在实验活动中,李老师都创设了一系列的问题。通过问题实现运动模型的提炼,带领学生进行受力分析,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这些问题活动的开展中,建立概念,帮助学生树立运动与相互作用观;在一个个实验的观察、记录、分析中,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三、重视学生的参与,开展及时的教学反馈评价

我们发现课堂上既有学生站在体重计上的完成实验,又有学生站起来面向全班的展示交流。课堂上,李老师通过适时提问,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把握课堂节奏。

以上三个方面是我主要的学习收获。如果提一些改进建议的话,我觉得本堂课在引入环节上是否可以再明确、有趣和新颖,教师在语言上是否可以再锤炼,课堂节奏上是否可以稍快一些。

点赞是一种美德
5次
转发是一种境界
网友评论
置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