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发林:观摩《失重和超重》学习随感
来源: 重庆市江北中学校 作者: 徐发林
阅读: 940 时间: 2020-12-19 23:11:36 5

    2020年12月3日,重庆市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工作室《黄全安教学名师工作室》主持人黄全安老师,组织全体工作室学员进行了网络视频现场观课学习,观看了由广东广雅中学、湖南长郡中学、华南师范大学联合举办的“新课程·新教材·新课堂”教学研讨活动。


活动中来自广东广雅中学的洪丽丽老师、湖南长郡中学的沈新桂老师、华南师范大学的许桂清老师,他们三人为我们提供了一场粤教版高中必修一第四章第六节《失重和超重》的同课异构教学展示,并由华南师范大学物理与电信工程学院的张军朋老师进行现场听课点评。

观摩学习中,洪丽丽老师为我留下的印象特别深,她一开场利用我国在20201124日发射的嫦娥五号卫星升空中的41秒短视频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并干净利落地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失重和超重。

(洪丽丽老师的引入)

随后,她从标题的“重”字开始引导学生思考测量“重力”的方式,并在演示重力测量过程中对弹簧秤示数的理解从而提出“视重”的概念。在她做的小魔术“小铁块第一次的重力测量后,让学生对准小铁块吹吹气后再次挂在了旁边的弹簧秤上(这里正是培养学生仔细的观察能力),发现同一铁块重力变大了很多”,让学生现场感受了“视重”并非是物体的重力,在解秘时她让学生看到了第二次测量时,铁块正下方的布里藏有磁铁。并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得到“视重”与重力的区别与联系,轻松地完成了本节课的第一环节即物理概念的理论界定,她通过实验的方式来突破本节课中的概念理论难点。

(洪丽丽老师利用手机传感器进行实验)

洪老师在本节课的第二环节中,充分利用手机传感器和电子秤的视重显示,展示了日常生活中乘坐观光竖直电梯的实验情境和实验数据,避免了课堂上无法完成的实验,同时也将生活走向物理与物理还原生活进行了有效的整合。将生活中的体验视频数据在课堂上现场引导学生分析,结合前面学习的牛顿第二定律知识,自然而流畅地得出失重和超重的本质及特征。为了让学生对这一重点内容的深度理解,洪老师让全体学生利用平板电脑中的phybox软件现场实践体验人在“下蹲”与“起立”中的失重和超重,并将平板中的数据与a-t图像现场截屏传于老师,由老师抽样进行分析,既培养了学生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又体显了师生的交流与合作,很好地彰显了新课程理念。她通过实验探究、现代信息技术、网络交互等方式完成了本节课的重点教学内容。

最后,洪老师利用王亚平老师的太空授课视频和航天员的日常训练方式,巧妙地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了回顾与梳理,结合精简的板书内容实现了课堂小结。并提出我国为什么要将1970年4月24日定义为我国的第一个航天日的由来,对全体学生进行了有效的爱国主义教育。

(洪丽丽老师的课堂小结)

本节课全程表现得自然流畅,重点突出,难点化解精细,将新课程中的三维教学目标整合融化在课堂之上,可以说这是一堂非常漂亮的新教材新课堂的范例展示,虽然在课中对失重和超重状态下物体重力本身不变这点提示没有谈到,以及演示实验时弹簧秤的指针示数应当用手机现场投影在屏上以方便全场学生观察,但是这点小问题对整节课的精彩呈现没有任何的影响。

点赞是一种美德
5次
转发是一种境界
网友评论
置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