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30日到31日上午,第八届全国中学物理特级教师代表大会在重庆市第十一中学胜利召开。我们重庆市首批中学物理特级教师工作室的学员在黄全安、卿昭才两位导师的组织带领下,全程认真学习了本次大会内容。
重庆物理人的学习热情,量子前沿带给现代物理的启示,线上与会代表的深入研究……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作为一名高中物理教师、特级教师工作室的学员,我在以下两个方面感触颇深。
一、听专家报告,深入学习新课程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西南大学廖伯琴教授的《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解读》是大会的第一个主旨报告。廖教授从新一轮的课程方案调整、课程结构的变化谈起,结合教学实际,细致解读了物理学科核心素养。
学生为什么学物理?学习物理对学生的发展有什么意义?廖老师回答,“是为了培养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四大方面”。廖老师也明确指出核心素养是在概念建立、规律形成、实验实践的过程中逐步养成的。课堂教学要重视一个个概念、规律和实验。
当我们用万有引力解释天体的运行、大海的潮起潮落,当我们用静电知识解释电闪雷鸣的时候,就是在培养学生的物理自然观。廖老师从原子模型的认识演变,指出谈话做事有逻辑,科学论证不盲从、独立思考会质疑,这就是从物理学的视角思考世界。从重庆长江大桥的修建图片提出问题——寻找证据——得到结论——解释交流与应用,就是从物理学的视角探索世界。
通过廖老师的报告,我更加深刻的认识到物理课程标准对一线教学的强大引领,学科核心素养对落实立德树人的伟大作用。在今后教学实践中,我会贯彻新课程的理念,坚持素养导向和能力立意,融合多种教学方式,让课堂目标更加清晰、活动设计更加体现育人价值,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效果和水平。
二、观课《磁场 磁感线》,学做新课堂
如何将核心素养落实到实际课堂?30日下午,重庆实验中学高远老师为我们呈现了一堂“目标清晰、过程合理、效果良好”的研究课。重庆市名师、渝中物理教研员王安民老师做了精彩点评。
高老师的课从磁现象切入,通过创设多种情境(磁体、电流彼此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而提出问题,开展实验探索,最后学以致用。课堂展开重视问题引领、情境创设、实验探究,是一堂有课前预设又有课上生成的好课。应该说,高老师的课是一次很好的探索实践。
这堂课,告诉我们只有通过认真研读课标、清楚核心素养的具体指向,才能让教学设计立意更高。高老师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与素养培养点进行了很好的关联分析。比如,通过中国古代磁现象的研究、天眼工程的介绍,让学生了解古人的智慧和科技的前沿,对学生进行价值观的引导;再比如,通过撒铁粉观察、引导学生类比电场线,实现对磁感线模型的建立。
这堂课,告诉我们只有通过情境活动的有序开展,提高学生参与探索的热情,才能在学生思维不断进阶的同时,有效达成课时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在条形磁铁的磁感线分布的得出上,从观察小磁针的受力到铁屑展示周围磁场的分布,教师通过预设的问题串为学生搭建思考的脚手架,有效保证教学目标的达成;在研究探索常见磁场的分布时(从通电直导线到环形电流,再到通电螺线管),教师通过课堂的现场生成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验证的过程,达成了课时的知识与能力教学目标,又增强了学生问题、证据、解释、交流的科学探究意识。
一堂高质量的好课是怎样生成的?高老师为我们做了一次很好的示范。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应该继续加强对课程标准的研读,加深对教材内容的分析,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和有效问题的启发,在建构知识目标的同时思考能力目标的达成和素养目标的启迪,努力上出“素养立意、目标明确、情节合理、层次递进,回味无穷”的好课,尽善尽美,追求卓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