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30至31日,“第八届全国中学物理特级教师代表大会暨重庆市物理名师学术研讨会”在重庆市第十一中学校隆重举行。在重庆市特级教师工作室主持人黄全安和卿昭才名师的带领下,我非常荣幸作为学员,参加了本次高规格、高标准的物理盛会。大会由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中教所副所长周智良先生主持,与会专家有华东师范大学管曙光教授、西南大学廖伯琴教授、万州教师进修学院黄全安副院长、重庆市第十一中学校钟进友校长、重庆市物理教研员阮享彬老师等。在一天半的会议中,聆听专家报告、学习名师示范课、观摩创新实验,与名师近距离学习、面对面沟通,让我受益匪浅。现将我的一些心得与同仁们分享!
来自江苏省教科院中小学教学研究室的叶兵副主任的报告《高中物理实验素养考查命题研究》让我深受启发。叶主任的研究缘起核心素养和课标对科学探究的要求,新人教版教材(2019版)有21个学生分组实验,而且人教版教材中学生实验方案非常多样化。目前我们的实验教学现状是:说起来重要,教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宁可多做实验题,也不愿意多做实验。产生原因是:受纸笔测试限制,讲比做考得好。叶主任抛出问题:如何在测试中让做了实验的学生考得更好?实验应该考察什么?叶主任认为应该考查实际意识和能力——由主动经历实验操作和相关问题长期积累而形成的一种对新问题的解决能力。因此,设计实验题可以从5个方面入手:(1)设计现场操作的试题;(2)转化实验情境,以新条件,新方法有效考察;(3)关注实验操作细节,考察实践意识、安全、规范;(4)考察实验中的意外;(5)考察数据处理。
重庆育才中学陈青老师执教的示范课《凸透镜成像规律》让我深受震撼。陈老师的课堂分三个环节,第一个环节:创设情景,激趣引入。利用凸透镜使得发光的喜洋洋分别成倒立缩小、放大的像,并提出问题“满足怎样的条件才能得到倒立缩小、放大的喜洋洋?”第二个环节:建构概念,合作探究。该环节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结合课前激趣情景,认识凸透镜成像,知道物距和像距。让学生动手呈接到倒立的像,从而为后续实验探究猜想凸透镜成像性质与什么因素有关做铺垫。第二部分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与什么因素有关,师生合作探究凸透镜成像是否与透镜的焦距有关,小组合作探究凸透镜成像是否与物距有关。第三个环节:学以致用,布置作业。学生利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决课前遗留的问题“满足什么条件才能得到倒立缩小的像,什么时候得到放大的像?”教师给每个小组准备了光路作图的纸板让学生课下利用光路作图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整堂课陈老师循循善诱、娓娓道来,无论是她的专业素养,还是她的人文情怀都让在场教师折服。陈老师认真研究课标,充分解读教材,设置了合理的教学目标。她结合中学生的认知特点,自制了喜洋洋教具用来成像,利用喜洋洋教具牢牢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解决喜洋洋的成像问题成为了整堂课的主线。在课堂中陈老师自然融入了学生的交流、合作、评估和反思全过程,充分体现了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和责任,为我们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做出了很好示范。
教科院阮享彬老师说:“一节课不是一个闭环,整节课的设计应基于大单元。引导学生提出一个科学问题,设计一些活动,通过活动、方案去证实、证伪,然后获得新发现,引出新情境,发现新的科学问题……。”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说:“真正的教育是用一棵树去摇动另一棵树,用一朵云去推动另一朵云,用一个灵魂去唤醒另一个灵魂。”希望我们能像大树一样为小树遮挡风沙,也能给小树留下足够的生长空间,让它们接受阳光和雨露。